【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嘉木扬·凯朝]蒙藏佛教关系研究
  作者:嘉木扬·凯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5-10 | 点击数:15699
 
 
四、蒙藏佛教活佛转世溯源
 
蒙藏地区佛教的特征之一是设立“乘愿再来”的“转世真者”,活佛转世制度。在蒙藏地区佛教信众的信仰意识中,活佛是诸佛诸菩萨的再来,众生是以善恶业力、烦恼轮回于六道中,所以,蒙藏地区佛教寺院的经营因有无活佛而决定。
除萨迦派以外,藏传佛教其他教派与蒙古帝国有关系的是噶玛噶举派(KarmabkaHrgyudP3),蒙古帝国的蒙哥汗(MongkeHan,1252-1259在位)曾封噶玛噶举派的噶玛拔希(Karmabagsi 1204-1283)为“国师”,并授玉印,总领天下释教的重任,赐金边黑僧帽,尊崇为“噶玛拔希”。“拔希”一词是蒙古语,“老师”、“L-师”之意,以此为契机,蒙古佛教和藏传佛教诸派先后都产生了活佛转世制度,即前后藏的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管理内蒙古地区、北京以及包括东北三省吉林、辽宁、黑龙江蒙藏佛教事务的章嘉呼图克图(Zang skya Qutugtu),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rJe btsun dam paGutugtu)等大活佛转世系统:这些大活佛对于蒙藏地区政治、宗教、文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并影响着蒙藏僧俗的日常生活。
在蒙藏佛教徒的心目中,能今僧俗信众幸福和解脱的高僧,俗称“呼毕勒罕(Qubilgan)”,汉地佛教徒称“活佛”。“呼毕勒罕”是蒙古语“化身”的意思;蒙藏佛教徒对学修有成就,能够以自己的意愿转世的人,称之为“呼毕勒罕”,(下文顺其习惯叫法,以“活佛”之称代之)。在三大语系佛教中,唯独蒙藏族地区佛教有活佛转世制度。据《藏传佛教》一书载,清朝乾隆年间,在理藩院正式注册承认的呼图克图(Qutugtu)160人,呼图克图是蒙古语音译,是对上层大活佛之封号。其中,西藏30人,内蒙古57人,蒙古19人,青海和甘肃35人,北京14人。解放初期的1949年至民主改革的1959年之间,仅西藏自治区就有活佛约3000至4000人41。又据《西藏和蒙古的宗教》,1900年之前,仅在蒙古族地区就有转世活佛243人,其中内蒙古地区(包括北京、东北三省的吉林、辽宁、黑龙江)占157人。
从蒙古民族执政的元朝、汉民族执政的明朝、满族执政的清朝三个朝代以来,汉民族受蒙藏佛教的影响甚大。随之,汉民族的僧俗把蒙藏佛教的高僧俗称“老佛爷”(Lao fo ye)“喇嘛爷”(La ma ye )“活佛”(Huo fo)等。特别是称呼“活佛”的叫法最为普遍,自此,凡是蒙藏佛教的高僧几乎都叫成活佛了。
明清时代在蒙藏地区佛教中确立了“活佛转世”制度。在蒙古历史和蒙古佛教史中,影响最大的是号称为弥勒佛化身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rJe。btsun dam pa Qutugtu,至尊圣人之意),蒙古人俗称他为“温都尔格根”undurgegen),温都尔格根是蒙古语,高贵的圣人之意。1911年12月29日蒙古国独立时,曾一度把他推上了皇帝宝座,年号为“共戴”。
多罗那它尊者(Tarangthal575—1634,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第一世)是著名的《印度佛教史》的作者,藏名为衮嘎宁波(KundgaHsfiingpo欢喜心之意)。多罗那它尊者于1614年,在现西藏自治区拉孜县彭错林区创建了一座达丹彭错林寺((dal ldan phun tshogs gliG)。不久,蒙古的土谢图汗部的阿巴岱汗(AbadaiHan l534—1586),派人到西藏邀请高僧藏巴汗,于是,就派遣了格鲁派以外的觉囊派的高僧多罗那它尊者前往蒙古传教。万历四十二年(1614)多罗那它尊者到达蒙古后,常驻库伦,即今日的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传授佛法和佛教文化。
多罗那它尊者前往蒙古之时,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Yon tan rgya mtsho1589—1616功德海)赠给多罗那它尊者“迈达理(MaidariY’的称号,迈达理是梵文maitarya的音译,意为弥勒佛。因此,蒙古人都把多罗那它尊者称之为,“迈达理格根(Maidari gegen)”,格根乃蒙古语是指活佛之意,即是说,多罗那它尊者是弥勒佛“乘愿再来”的活佛。多罗那它尊者赴蒙古之后,讲经说法,兴建寺院,受到蒙古王公贵族和民众的欢迎。
多罗那它尊者于1634年,示寂于蒙古的喀尔喀部,在蒙古传教弘法二十余年。第二年土谢图汗衮布恰好生育一子,蒙古各部汗王认定衮布之子为多罗那它尊者“乘愿再来”的转世活佛,将他尊为蒙古地区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1635—1723)”,此即成为蒙古最大活佛转世之肇始。
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一生精进于弘扬佛法,特别是在佛像艺术方面,师尊亲手创作,创造出独具艺术特色的蒙古佛像、菩萨像、阿罗汉像,开拓了蒙古佛教艺术史上的新篇章。
扎纳巴扎尔(Zanabazar乍那巴乍耳),是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受居士戒即在家戒(obasig sanwar乌巴什戒)的法名。尊师三岁时(1638),由扎木巴力巴诺们汗(rGyal dpal pa nomon qagan)授的在家戒。由旺希布如勒喇嘛授了出家戒,法名为罗布桑丹贝成勒(bLo bo bzaG bstan baHi phrinlas)。
第二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罗布桑丹彬多密(1724—1757)是清雍正、乾隆年间出现在蒙古地区的一位著名政教领袖。他为维护祖国统一,平息叛乱,抵制沙俄的分裂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蒙古学信息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简涛]中国人的民族性与孔子的典范人格
下一条: ·[邓琪瑛]三仙女神话中所呈现的功能意义
   相关链接
·[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张永钦]夫妻权力分析:入赘婚家庭关系与家庭决策模式探讨
·[叶婷婷]温州市永嘉县高额嫁妆与家庭结构关系研究·[王威]“全观诗学”关照下的新媒体口头文学
·[王若帆]内附与交融:清初康普边地土司禾娘的国家认同·[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
·[邱丽萍 曾敏]桃江流域传统婚俗音乐文化互动关系研究·[彭相炫]从“制造非遗”到“非遗制造”:大方漆器的社会交往关系
·[柳玥]峨山彝族火把节仪式中的性别分工及性别关系·[刘心怡]风水协商:徽州许村的水口空间建构与村落关系
·[乐晶 张诗语]“遗产化”进程下寺观庙会景观生产者的关系实践*·[房晓燕]婚礼仪式情境下的阶序性亲属关系研究
·[董秀团]白族大本曲中的反常规女性形象·[查斯查干]人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变身:从卫拉特蒙古民间故事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杨丽云 刘玉珍 秦婕]苏元春与抢花炮习俗之间关系研究·[闫建微]冀南地区十八村奶奶信仰与姻亲关系研究
·[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吴秋林]藏佛刻:符号化生存的智慧和精神
·[满俊廷]城市咖啡节:基于趣缘与业缘关系构建的都市新民俗·[修斌 崔金铭]琉球首里城龙柱朝向问题述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