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叶舒宪]再论新神话主义
——兼评中国重述神话的学术缺失倾向
  作者:叶舒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02 | 点击数:20174
 

  卡彭特的基本依据就是:奥德修斯的祖父阿尔克西奥斯(Arkeisios)是母熊生下的熊子。和我国鄂伦春族的熊母生人神话、朝鲜熊图腾神话讲述的檀君诞生一样,阿尔克西奥斯有着神熊遗传的血统。围绕着男主人公的叙事通常讲到他的离家出走和消失,经过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家园。《奥德赛》就反映了这个叙述模式。其原型就在于熊的冬眠(消失)与复出。阿尔克西奥斯的父亲刻法罗斯离家出走八年,乔装外乡人归来考验妻子是否忠贞的神话情节,和奥德修斯离家二十年,乔装乞丐归来考验妻子佩奈罗佩的情节如出一辙。包括英国史诗《贝奥武甫》在内的一大批作品,也是遵循同样的原型模式。据德国学者潘泽尔(F.Panzer)考证,《贝奥武甫》的情节来源于一个流传极广的民间故事,题目可叫作“熊之子”。在欧亚大陆各民族间流传的“熊之子”故事覆盖了20多种语言,大约滋生出二三百个变体故事。[19]我们在《太平广记》的第442卷“畜兽”部分、第388卷“悟前生”部分看到的几部小说《子路》、《熊胆》、《升平入山人》、《黄秀》,讲述主人公离家消失,入山化熊一类故事,看来也是同一熊图腾原型的置换产物吧。这也反过来印证了鲧、禹化熊的神话是原型传统的产物,化熊本身则是复生或者生命改换形态的象征。

  对于熊神话,我们有了这样的象征解码知识和通观效果,当然会有助于理解黄帝与熊的潜在关系,从而给重述黄帝神话的任务带来蕴涵深刻的知识储备空间。如果再能进一步结合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玉雕“熊龙”形象,以及五千年前的辽宁牛河梁女神庙中供奉的熊头骨,是否足以在汉民族“龙的传人”熟知神话背后复原出失落的神话——“熊的传人”呢?

  综上所述,现代的比较文学和比较神话学所取得的丰硕成就,为今人重新理解和创作神话,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整体透视眼光和象征知识的储备。而人类学与考古学的新进展,口传与非物质遗产保护运动重新发现的民间活态神话、仪式、节庆等,也是当代作者、研究者超越古人的得天独厚的知识资本。如何不拘一格地重新学习,广泛涉猎,提升个人创作的学术含量,是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的乔伊思或托尔金能够出现的根本前提。

  --------------------------------------------------------------------------------

  [①] 拙作:《人类学想象与新神话主义》,《文学理论前沿》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凯尔特文化复兴与<哈利波特>》,《瞭望》,2005年第1期。

  [②] 拙作:《谁来导演了张艺谋?》,《两种旅行的足迹》(文化人类学笔记丛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13-117页。

  [③] 参看David Colbert, The Magical World of the Lord of the Rings, Wales Press,2004.

  [④] 参看萧乾《尤利西斯》译本序,译林出版社,1999年,第18页。

  [⑤] John.B.Vickery, The Literary Impact of the Golden Bough,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3, pp.326-424.

  [⑥] Eric Gould, Mythical Intentions in Modern Literatur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1,pp.15-86.

  [⑦]莉萨·罗格克:《丹布朗传》,朱振武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123页。

  [⑧] Douglas Anderson etc.ed., Tolkien Studies, vol. 1,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Press,2004.

  Douglas Anderson etc.ed., Tolkien Studies, vol. 2,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Press,2005.

  [⑨] J.E.A.Tyler, The Tolkien Companion, London: Pan Books,1977.

  [⑩] Marjorie Burns, Perilous Realms: Celtic and Norse in Tolkien’s Middle-earth,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5.

  [11] Jane Chance ed.,Tolkien and the Invention of Myth: A Reader,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04, p.6.

  [12]安德鲁·,莱特:《托尔金的绿色时间:<指环王>里的环境主题》, 巴沙姆编:《指环王与哲学》,金呅呅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第134-146页。

  [13] Brain Rosebury, Tolkien: A Cultural Phenomenon, New York: Palgrave,2003

  [14] The Rough Guide to the Lord of the Rings, London: Rough Guides Ltd, 2003,p.84.

  [15] 拙著《英雄与太阳》,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新版。

  [16] Jacquetta Hawkes, Man and the Sun, New York: Bandom House,1962.

  [17] 李福清:《神话与鬼话——台湾原住民神话故事比较研究》,“文学人类学论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19-156页。

  [18] 叶兆言:《后羿》,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82页。

  [19] Rhys Carpenter,Folktale,Fiction,and Saga in the Homeric Epics, Berk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6, pp.138-139.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叶舒宪]《山海经》与神话地理
下一条: ·[马知遥]非遗保护中的悖论和解决之道
   相关链接
·[祝鹏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郑博宇]日本素戋呜尊神话对中国“水”传说的化用
·[张勤 郑璐 经泽丰]转译与迭代:宋代神话的制度化建构及分形机制研究·[张晖]他者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当代转型:韩国学者洪允姬的理论反思与实践阐释
·[张多]成为活态遗产:当代中国活态神话的遗产化进程及其思想轨辙·[尹博]上海都市生活的饮料神话:基于星巴克与蜜雪冰城网络言论的文化观察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神话研究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范式的再思考·[邢光耀]少数民族神话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谢言]从甘娲到娲甘:长诗《甘工鸟》价值重估·[谢虎]神话遗产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叙事策略
·[魏畅]复归、生殖与丰产:尸体化生类型神话中的象征意涵·[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
·[苏永前]话语、意识形态与知识生产·[秦选涵]“汉学西传”视野下晚清传教士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
·[吕树明]论屈原多重身份影响的神话书写实践及文学策略·[陆佳妮]基于“语象综合体”视角下的钟馗神话传说、图像与仪式的互动机制研究
·[卢秋彤]作为仪式的游戏·[刘雪瑽]制造“神话”:近代中国的文化翻译与知识重构
·[刘天一]中国古代旱魃神话的改造与民间暴力禳旱观·[刘建波]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间文学调查队对云南彝族神话的搜集整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