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勐马档案》:一次方法论的尝试
  作者:记者 王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1 | 点击数:12098
 


《勐马档案》一书的作者。资料图片
 

《勐马档案》汉、傣版本。资料图片  

勐马寨人在讨论书稿。资料图片 
 

  《勐马档案》一书展示了勐马寨傣族的民间传统文化,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书本身,更重要的是其诞生的过程。它是让勐马寨人自己记录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民间文化保护组织试水“把书写历史的权力还给历史主体”的良好开端。


  3月14日,北京798艺术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天空中下着入冬以来的第十场雪,但天气并没有阻挡前来听讲座的人们的热情。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CHP)创始人何戍中在此讲述他2005至2008年,在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马寨完成《勐马档案》项目的故事。

  “《勐马档案》项目是一次方法论的尝试,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努力,实现我们的宗旨,那就是帮助社区居民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恢复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希望‘篡权夺位’,而是让社区居民自己行动起来,保护自己的文化家园。如果可行,我们希望将这一模式复制,推广到全国。”何戍中说。

  反对“篡权夺位”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一个成立于2003年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业务范围包括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宣传、咨询和委托培训。包括《勐马档案》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化复兴”计划是其重要项目之一。

  “文化遗产的主人是当地社区的居民,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当地民众的自觉;当地居民有权利决定保护自己文化遗产的方法,有权利拒绝来自外界的不恰当干预;外来的机构和专家应当充分了解当地社区的特性,充分尊重当地民众的感受。”何戍中说,这也是CHP保护传统文化的宗旨。

  “这些原则,毋庸置疑是文化遗产工作的基本法则,却被机构和专家忽视或者遗忘了。当地社区居民的文化主体位置被政府官员、学术研究机构和学者篡夺了。”在构思《勐马档案》项目时,何戍中确立了一个核心的原则,就是反对“篡权夺位”,回归到事实本身。

  简单来说,《勐马档案》这个项目的内容就是:勐马寨人是项目的实施者,他们用笔来记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文字、历法、节庆、习俗、饮食、生产、民间文学、佛事活动等。著作出版以后,署名“勐马寨人”,他们拥有书的版权。一句话,勐马寨人才是勐马傣族文化的主人。

  2005年,何戍中获得澳大利亚使馆和泰国的詹姆士汤普森基金会的资助,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一个传统文化保护项目。设想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协助当地村民通过自己的记忆、思考和观察,整理和记录当地文化传统,并将初步成果以书籍的形式出版。

  项目选定傣族为扶持对象,具体地点的选择很偶然。“我和几个朋友在茶馆喝茶时,有人聊起云南省孟连县勐马寨这个地方,我觉得很有意思,就决定把项目放在那里。”何戍中说。

  这种比较随意而非精挑细选确定的项目点,对于何戍中来说,有其特殊作用。“我们要做的是一个方法论的验证,我们想证明各民族才是自己文化的主人,傣族是傣族文化的主人,藏族是藏族文化的主人。任何民族都是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主人,因此选择哪个民族或者是哪个地方对这个项目并没有太大影响。”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0-3-19

上一条: ·[盛晓明]地方性知识的构造
下一条: ·[苏品红]浅析中国古代方志中的地图
   相关链接
·[王璐]“遗产化”的意义延展:民族曲艺艺人关系重构与非遗创新·[李丽楠]从隐喻到反身性
·[邓又嘉]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区参与·[陈奕青]论“社区”在非遗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及其我国立法检视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在山西太原成功举办·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 年年会会议手册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
·[周福岩]非遗传承与社区参与——基于伦理学的视角·[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
·[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
·[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能力建设研究·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