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记忆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历史记忆

笔谈:历史的记忆与失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
  作者:童力 郭小凌 王晴佳 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05 | 点击数:44740
 

灾难记忆是欧洲认同产生的基础 

 

  如果要思考欧洲认同的产生,我们不应该忽略一个重要因素:灾难记忆。我说的这个灾难,指的是欧洲历史上的黑死病。14世纪中叶,当黑死病开始在欧洲大陆传播时,欧洲人还不存在一种内部的认同,因而,他们不认为这是一场欧洲的灾难。但是随着瘟疫的传播,欧洲人从心理上团结起来,因为他们成为瘟疫共同的攻击目标,在命运上生死与共,这最终促成了一种自觉的欧洲意识。

  心理史学的一些概念和理论有助于解释这一历史现象。一个重要概念是“群内心理凝聚”,指一个群体在受到危害时,其成员会无意识地共同行动。长期以来,科学家将人类的行为动机解释为个人的意识的目的。实际上,人还有可能追求自己并不知道的无意识的结果。同时,个人在追求自己目的的时候,也有可能不自觉地成为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群体意识产生于共同遭受的创伤和威胁。在威胁之下,原本单纯的外在认同会逐渐发生内化,嵌入于文化传统之中。在黑死病肆虐之前,欧洲有一种外在认同,即与东方或伊斯兰世界相对的“基督教世界”。黑死病初袭之际,欧洲人倾向于将之解释为宗教的惩罚。但是,随着瘟疫的传播,所有欧洲人,无论是基督徒、犹太人、异教徒还是基督教社会内部的圣人和罪人都平等地受传染。因而,欧洲人意识到这不是上帝的惩罚,与宗教身份无关。群体认同的基础从基督教转向了欧洲。

  另一个概念“创伤”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欧洲认同产生的历史。这种泛欧的创伤经验以艺术、文学、戏剧、宗教仪式等形式被记忆下来,并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不断进行仪式性、象征性的再现,不断地提醒着曾经的共同灾难记忆。与之相关的一个现象是欧洲的“暴乱瘟疫”,各种政治、社会和经济抗议活动都带来某种灾难重现的意义。瘟疫不是历史记忆的唯一素材。欧洲历史上的战争、屠杀都加深了这种记忆,为认同增加了新的素材。近代以来的多次大规模战争,特别是二战期间的纳粹屠杀,在战后欧洲共同体的建构过程中有着重大的记忆意义。

  鲁道夫·宾尼(Rudolph Binion):美国布兰代斯大学(Brandeis 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03月02日(第67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明珂]根基历史:羌族的弟兄故事
下一条: ·[王侃]年代、历史和我们的记忆
   相关链接
·[邓婧怡]“非遗”视域下鄂尔多斯传统舞蹈的历史记忆与身体实践·[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
·[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张成福]历史记忆、文化资本与国家级非遗
·[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施爱东]讲故事的民俗学:非常事件的正常解析
·[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王京]民俗学与历史学的对话·[段友文]从失忆到重建:《夸父逐日》 神话的族源记忆与文化修复
·[毕艳君]青海多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蒋帅]地名叙事的去污名化实践
·[毛晓帅]作为日常交流实践方式的个人叙事·[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钟进文]“失忆”与“记忆”之间·[林继富]通向历史记忆的中国民间文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