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记忆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历史记忆

笔谈:历史的记忆与失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
  作者:童力 郭小凌 王晴佳 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05 | 点击数:44742
 

  历史记忆无法脱离价值选择

  记忆是一面筛子,既留下什么,又漏掉什么!

  “门前有客通名姓,一别十年记忆无”,这是人脑记忆机能弱化的无奈。“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是记忆在时间流逝中的挽歌。个人记忆在时间中剥蚀,集团记忆在时间中传递。

  然而,记忆绝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生理现象。学者们要进一步追问的是,在现实历史中,人为什么往往故意强化某些记忆,同时故意弱化乃至抹除某种记忆?

  纪念碑、地方志、家谱、图片、影像、仪式等等,均具有存储与强化历史记忆的功能,而篡改与抹杀一类行为,无疑是要删除记忆。这一切的背后,蕴含的是立场、观点、方法,即价值。

  记者注意到,在西方学者笔下,“纳粹大屠杀”是他们解剖记忆问题使用频次最高的实验麻雀。他们总是不停地追问:德国人是如何反省那场战争的?老一辈德国人与新一代德国人在反省上具有怎样的共识和差异?在追问中,他们试图揭示记忆的深层结构。

  相对来说,中国学者更关注记忆的变形。从陈峰教授对“宋朝开国史与士人记忆及改造”的考察,到张明富教授对“乾隆末安南国王阮光平入华朝觐假冒说”的考证;从王先明教授对清末民初“绅权”流变的梳理,到苏智良教授对“慰安妇”幸存者的调查说明,“变形”(包括变异)明显地构成了目前中国学者考察历史记忆问题的一线伏脉。

  上世纪20年代,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提出,古史是层累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好相反。具体说,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的中心人物事迹愈放大。因此,即使人们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实情况,也可以知道那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即使无法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

  这就是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曾引发持续多年的古史大讨论。今天的学者换个角度看顾颉刚先生的论断,发现顾先生其实通过历史传说和历史记载,揭示了历史记忆的一个特点,即变形,具体表现就是放大与拉长。

  当然,与西方学者对“纳粹大屠杀”的关注相对应,中国学者同样非常关注邻邦日本的战争记忆样态。“靖国神社”、“慰安妇”一类问题,从历史记忆研究的角度讲,显然意味着某种历史记忆的强化,同时又是另一种历史记忆的弱化。突出与隐没、荒谬与正义,取舍之间,得以展露。

  谁能说记忆与价值无关?谁能说记忆研究与价值无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记忆在历史长河中流淌,也在历史长河中流失。流淌的记忆会放大、缩小、扭曲、变形。流失的记忆会消磁、重建、虚构、填充。

  记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动机”。受“动机”驱使,记忆甚至会成为“作局”的对象。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曾揭示,特定情况下被催眠的人会具有双重记忆,“一种是清醒时的记忆,另一种是催眠状态中的完全独立的记忆”。这两种记忆,实际都是在特定动机驱使下制造出来的东西。

  情感与痴迷也会对记忆产生强化与弱化的双重作用。马克思说,1848年以来,在全欧洲大陆上流行着一种特殊的病症,即议会迷。染了这种病的人会“失去一切理智,失去一切记忆”。因为他们的全部情感都痴迷在了议会上,所以失去了“对外界世俗事物的一切理解”。

  但是,不论记忆具有怎样的主观性,都无法脱离特定的历史环境,并且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

  “述往事,思来者。”在中国古人看来,传承历史记忆,既是延续历史,更是为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在历史记忆的仓库中,储存着民族的基因与密码,蕴含着人类的良知与祈盼。“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通过历史记忆,人类的精神境界得以净化与升华。

  历史记忆的民族形式,历史记忆的主体因素,历史记忆的丰富多彩、多元一体,显然都无从否定。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集团利益乃至个人利益,从来不曾脱离过历史记忆。

  但是,历史的真实同样无从否定。真实的历史永远是记忆的基础与前提。历史的真实性总是穿透记忆的模糊性和变异性,顽强地表现自己。试图制造、利用记忆的变形来抹杀历史真实,归根结底是徒劳的。

  形式化与形而上学,将记忆全部归结为主体的外化,或者简单地将记忆等同于据实直抒,都不能洞彻历史记忆的本真。

  在此,唯物论与辩证法再一次证明着它的穿透力。

  记忆研究,一刻都不能脱离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记忆研究,同样丰富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话语体系。

  “记忆”贯穿于历史学的始终。史实、史家、史书,由历史记忆的红线横贯起来。通过历史记忆与失忆的研究,中国史学将愈加丰满、健壮!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将愈加丰富、充实!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03月02日(第67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明珂]根基历史:羌族的弟兄故事
下一条: ·[王侃]年代、历史和我们的记忆
   相关链接
·[邓婧怡]“非遗”视域下鄂尔多斯传统舞蹈的历史记忆与身体实践·[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
·[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张成福]历史记忆、文化资本与国家级非遗
·[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施爱东]讲故事的民俗学:非常事件的正常解析
·[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王京]民俗学与历史学的对话·[段友文]从失忆到重建:《夸父逐日》 神话的族源记忆与文化修复
·[毕艳君]青海多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蒋帅]地名叙事的去污名化实践
·[毛晓帅]作为日常交流实践方式的个人叙事·[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钟进文]“失忆”与“记忆”之间·[林继富]通向历史记忆的中国民间文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