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记忆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历史记忆

笔谈:历史的记忆与失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
  作者:童力 郭小凌 王晴佳 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05 | 点击数:44727
 



 

记忆、价值与史学

□本报记者 童力

  据说,在黑格尔的理论中,叙述是回忆的同义语。只有进入回忆的东西才成其为历史,只有变化的东西才进入回忆。

  这段颇为拗口的话表明,历史与记忆、叙述天然地结合在一起。

  假如人类失去记忆,叙述就无从谈起,历史就会中断。

  两千多年前,大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他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曾经“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全书写成后,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司马迁之前,孔夫子发出这样的感叹:“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在司马迁心目中,他有一个使命,即传承历史记忆。而杞国和宋国,在孔子看来,由于他们没有将历史记忆传承下来,因此造成了历史的中断。

  恩格斯提供了另一个因失忆而导致历史中断的例子。古希腊的阿提卡,部落、胞族、氏族的集团划分非常细密,然而这是怎样发生,什么时候发生,发生的原因何在,希腊历史都没有提到,因为“希腊人自己关于他们的历史所保存下来的记忆仅仅追溯到英雄时代为止”。

  历史储存在人类的记忆之中,历史学将人类的记忆记载下来,叙述开来,传承下去。假如历史学不传承、叙述记忆,历史学就不能成立。“记”与“忆”是历史学最基本的功能。

  一部二十四史,正是储存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大仓库。许多民族没有这样的仓库,所以历史中断了、文明断流了。

  我们走过,我们回忆,我们记述,我们前进。历史与记忆,相互交融,不可分割。

  记忆与失忆相生相伴

  “文学家、埃及学家、史学家、传媒学家、神经生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研究回忆和记忆现象,至今已足足20年有余了。”

  这是德国汉诺威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哈拉尔德·韦尔策在2001年写下的一段话。它表明,记忆虽然与人类的历史几乎一样长久,但对它的专门研究,还非常短暂。而且,记忆研究具有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是多种学科共同关注的对象。

  2009年12月,在南开大学,一场学术研讨会正在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历史的记忆与失忆——价值选择与史学功能。

  这场以“第三届历史学前沿论坛”冠名的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编辑部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它是中国历史学界第一次专门就历史记忆问题进行研讨。

  研讨的目的,已经不限于揭示历史记忆的价值和意义。换言之,历史记忆多么重要、多么必要之类的话,早已是无须多说的老生常谈。学者们需要回答的是:为什么有些东西被记住了,而有些东西却被遗忘了?这里面是否反映了人们的某种价值选择?它对历史学的功能又意味着什么?

  哲学家培根说过,人的精神总是天生地倾向于记住肯定的东西和忘记否定的东西。

  是的,谁不喜欢宣扬自己“过五关斩六将”的英雄业绩,而热衷于谈论“走麦城”呢?好汉武松常挂在嘴边的也是景阳冈上如何打老虎,而非其他。喜欢与不喜欢之间,隐约闪动着记忆与失忆、突出与隐没的主观牵引。

  于是,学者们首先想到的一件事,就是给“记忆”划出类别,指明其中套路。结果,读者便在学者们笔下看到了各式各样的记忆样态:个人记忆与集团记忆,文化回忆与沟通回忆,有意识的回忆与无意识的回忆,精神创伤式回忆与日常回忆,解释性回忆与创造性回忆,否定性回忆与代际回忆,等等。

  不论哪种情况,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记忆与失忆总是相生相伴,如影随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03月02日(第67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王明珂]根基历史:羌族的弟兄故事
下一条: ·[王侃]年代、历史和我们的记忆
   相关链接
·[邓婧怡]“非遗”视域下鄂尔多斯传统舞蹈的历史记忆与身体实践·[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
·[王加华]中国古代农耕图像研究的理念与方法·[黄龙光]祖先的鼓舞:彝族花鼓舞的身体叙事与历史记忆
·[岳永逸]风俗与民俗: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史学根性和民族性·[张成福]历史记忆、文化资本与国家级非遗
·[邢莉]当代乡土社会神圣空间历史记忆的重构与族群关系的再生产·[施爱东]讲故事的民俗学:非常事件的正常解析
·[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刘薇]怒族神歌中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王京]民俗学与历史学的对话·[段友文]从失忆到重建:《夸父逐日》 神话的族源记忆与文化修复
·[毕艳君]青海多民族民间文学中的历史记忆 ·[蒋帅]地名叙事的去污名化实践
·[毛晓帅]作为日常交流实践方式的个人叙事·[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钟进文]“失忆”与“记忆”之间·[林继富]通向历史记忆的中国民间文学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