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正月十五雪打灯 齐鲁娃娃的花灯记忆
  作者:张洪志 孙欣 王涛 陈正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27 | 点击数:10644
 

  正月十五雪打灯

  中国灯节,古久、 盛大。 出于对光明的 希冀,对幸福的期盼,将农历新年过后的正月十五,定为元宵(即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以灯为节,情意俱佳。而古来骚人墨客,以浓笔,蘸重彩,写灯火辉煌,尤其汗牛充栋。宋人欧阳修有《元夕》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写灯也写人,楚楚动人。同是宋人苏轼,写密州(今山东诸城市)上元:“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用对比法,两两相形,写杭州看灯,写密州看灯,两种光景,两样情怀,两项认知,曲尽其妙。

  同是过灯节,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仔细考较,可以说是异彩纷呈。风筝城潍坊,即先前的老潍县。晚清年间,有进士王之翰,笔底给上元绘景:“六九上元佳景多,满城灯火映星河。寻常巷陌皆车马,到处笙歌表太和。”集写人间灯火,繁如天上星斗。有进士梁文灿,其《蝶恋花》词,写白浪河畔灯彩,则是:“转眼上元灯节遇。度巷穿街、彻夜鱼龙舞。踏月归来天欲曙,枕边隐隐闻箫鼓。”其“度巷穿街、彻夜鱼龙舞”句,专写耍龙灯,神龙见首也见尾,好不威武雄壮。

  灯明火亮,所显示的是农业文明的凯旋。上元灯彩,辉映了良宵明月,活脱脱画出一幅原创的天人合一美景。我儿时的记忆是,小城还沉浸在新年氛围的余绪中,眼巴巴却瞅着天边一钩新月,不几日,一下子就圆了。而市井闾舍,各式各样的灯引逗着一颗颗小小心灵,难以入睡。行道树间,扯了长长的绳,绳上挂起彩灯笼,老虎灯、麒麟灯、老猫灯、花篮灯、荷叶灯,萝卜灯。其中荷叶灯,骨架用秫秸,糊框用彩纸,漂亮又便宜。打灯比亮的小朋友,荷叶灯最多。大大的荷叶,跳跳的烛火,手里擎着,口里唱着,大家比着。三比两比,一不当心,起火着了。一个哭,十个笑,齐声唱儿歌:“荷叶灯,荷叶灯,今儿点了明儿扔!荷叶灯嘛,哭无用!”刚刚泪痕狼藉的一张脸,顿时又喜泪闪烁。

  白浪河畔的故乡盛产风筝,还盛产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暗含意思是,如若头一年八月十五过中秋,有云彩遮住月亮,赏不到明月,那么,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度元宵,肯定是雪夜,雪打灯,亮晶晶。元宵之夜,少了明月,多了雪花。踏了厚厚的雪褥,发着咯咯的声响,大家挑灯串街。风声、雪声、鞭炮声,声声响彻;灯光、雪光、爆仗光,光光映照。不知道“八月十五云遮月”与“正月十五雪打灯”是何逻辑关系,但从记忆里推断,觉得至少“十拿九稳”。头年中秋,有云遮月,次年元宵,确是雪打灯的,往往应验。

  老潍城,元宵之夜耍龙灯,是传统古老的“保留剧目”。而上元灯节遇雪,又恰恰给耍龙灯的能工巧匠们以显示绝活的平台。龙灯耍到通济门了,龙工们把龙首高扬,让龙鳞闪光,呼啸而出。出龙门了,要过桥了,得“取水”了。嘹亮的唢呐,吹起了《将军令》得胜头回的曲牌,奔腾如瀑,排山倒海。而白浪河畔,大雪飘,彩灯明,人山人海,欢声雷动,此起彼伏。(陈正宽)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网-齐鲁晚报 2010-02-26

上一条: ·[翁敏华]春节“秀”遍全球正逢时 在海外走出“唐人街”
下一条: ·今时元宵为何“闹”不起来?
   相关链接
·与世界共享中国“年”味儿·[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
·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何杰峰]传统节日视野下的泰山信仰重构与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