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节日传统与文化记忆:我们的节日我们的根
  作者:吴婷 郑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14 | 点击数:6817
 

  节日记忆或面临“失忆”

  无疑,中国的节日传统异常丰富,构成了我们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一个宝库。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萧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谈道,“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民族的立身之本不仅仅是经济,到了一定的阶段,文化更是我们民族的精气神。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保护中国传统节日事实上也是在为人类传承共享的文化财富,为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贡献。”

  然而,在当前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传统节日离我们越来越远。同时,圣诞节、情人节等外来节日正逐渐形成社会的焦点,尤其成为年轻人关注的社会流行文化。冯骥才就曾表示了对节日文化淡漠的担忧:“我们虽是一个节日的大国,但我们的传统节日越来越淡化,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迈进,中国传统社会中形成的各种观念受到了较大冲击。快节奏、高强度、流水线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流程,极大地聚焦于个体的生存空间,个体的情感体验被无限放大,而与家庭、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各种联系则被渐渐忽略。在这种大的时代境遇中,作为民族共同文化记忆的节日传统也不同程度地被忽视。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义平就对记者表示,“中国现在处于市场经济阶段,正在向工业化、工业文明转换,人们对节日的看法,人们的节日观念也会随之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不仅经济日益全球化,文化也在国际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随着经济基础和生活方式的变迁,整个庞大的上层建筑,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认同都在发生着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一些传统节日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生活方式不存在了,这样的节日慢慢地就会被淡化,甚至被忘记。”

  与此同时,商业炒作的因素也不可小觑。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传播系主任马成龙就对记者表示,“今天是西方情人节,明天是七夕……鲜花、餐饮价格都高于平时,不买又没面子。所以商业利益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如马成龙所言,“这些人为创造出来的东西根本不能称为‘传统’,更谈不上‘文化认同’”,但传统节日在市场上的失落、西方节日和西方文化话语在市场上的流行,却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我们对民族传统的记忆。

  刘魁立也对记者表示了这样的忧虑,“曾几何时,我们的传统节日好像被遗忘了,甚至有一段时间遭到贬斥。这期间外国文化引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这些国家的强势经济使他们的文化也变得强势起来。强势的文化,会成为一种时尚,被许多人所追逐,追逐久了,就会改变人们的价值观。”  

  多方努力传承优秀节日传统

  近些年来,我们也看到国家和政府在恢复与重建传统节日、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方面,作出了多种努力。

  2005年6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强调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七夕、重阳等节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2007年,国务院经过长期调研,确定把春节(含除夕)、清明、端午、中秋作为法定假日,自2008年起开始实施。

  “将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假日、恢复传统节日的内容,是延续和发展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仅有此显然不够。”在刘魁立看来,一种文化和传统的生命力在于大众参与,只有深得大众认可,并在日常习惯中内化为一种文化记忆的自觉,才可能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这种文化自觉不是国家一厢情愿式的倡导,而需要内化为每位中华儿女的责任,自觉去维护,去深入发掘、保护和传承春节优秀文化内涵。

  正如美国威灵顿基金会董事长Sharon Crain对记者所说的,一个国家可以出很多书,介绍本国的节日或相关情况,通过图片、文字等各种方式,使之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但是具体的实践往往是通过具体的人,特别是家庭成员或者说家长的身体力行才得以被一代代习得并延续下去,孩子们往往是通过父母或祖父母的实践和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亲身体验,才更深刻地了解某一节日的特殊含义,并继续传给他们的孩子。无论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里,还是美国这样一个仅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里,这一点都是一样的。

  虽说传统节日具有很强的历史稳定性,但无论它的内容还是形式,都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它的符号象征的内核不能丢,”萧放在记者采访中多次强调符号的重要性,“有意味的文化是需要象征符号的,而不是直观的表达,仪式就是节日的象征符号之一。我们要恢复节日的仪式活动,让人们在观看和参与仪式的解释、操练和表演过程中来强化民族记忆和文化认同,所以说仪式也是记忆的一个过程。”

  当前,面对现代信息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节日传统的延续发展还是遇到了仪式复杂、活动单一、不被年轻人认同等瓶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真正让传统节日回归生活,也许还需要艰辛的探索。但无论如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我们才能更加理直气壮地走向世界。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2-13 08:55: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年夜饭经济成春节经济新亮点
下一条: ·陈华文:传统与细节决定的过年文化[视频讲座]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蔡威]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与文化记忆的传承发展研究·[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蔡达丽]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活的文化史书写·[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