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关于春晚究竟是“新年俗”还是“伪民俗”的争议持续了整个春天。这个由电视创造的习俗,的确因受众面广、从众者多而以“新年俗”的身份跻身人们的春节生活中。如果春晚能秉承其早期的开放与包容,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将港台和海外文化融入其中并不断诞生新的流行文化,那么到今天,它定是“新年俗”无疑。然而,近两年来舆论对春晚的批评不断升级,将它和“新年俗”联系在一起的少了,和“新庸俗”说法联系在一起的倒是甚嚣尘上,商业广告,演员假唱,职业领掌,企业拜年,主持人皮笑肉不笑,以及部分语言类节目并不高明的搞笑桥段等等,都成了春晚庸俗化的构成部分。
是什么让春晚从“新年俗”变成了“新庸俗”?答案或许不止一个,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大步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文化的脚步仍然被种种负累裹挟着,难以实现同频的进步。在经济收入可以换来自信的时候,文化的作用被轻视了。更具直观效果的货币,成为衡量一个产业、一个群体、一个单位成绩或成就的唯一标准。商业准则理直气壮地取代了社会准则。以资源换利益,以影响换利益,交易成为大批人的人生信条。在此大背景下,文化丧失了提升人、陶冶人、影响人的功能,赚钱成为文化产品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在创作者和受众都失去对文化产品的质量要求之后,粗制滥造者四处通吃的时代便来到了。春晚作为大众文化的产物,自然难逃这个规律。
观众对春晚“庸俗”的激烈批评,是自身文化意识近似本能的觉醒。辨别通俗与庸俗之间的差别,并非想象中那么困难。每一个了解时代发展节奏、对社会有所认识的人,都会真切地感受到身边正在发生什么,而当所看所闻的一切,与自己的感受并不吻合甚至相悖时,自然会产生被欺骗后的愤怒。
在这声声批评中,春晚又走过了今年,明年是否依然迈着老旧的步伐继续落伍?依旧是待解之题。而作为观众,要从虎年春晚开始,真正把春晚当作过去时,完全放弃对它的期待,与其惋惜一档拥有全世界最多观众、最高收视率晚会的黯然老去,不如行动起来,多多参与和创造一些新的娱乐形式,丰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春节生活。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中国青年报 2010-02-23 05:05:00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