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郭佳]老北京庙会的飘香记忆:从元代起源到1984年复苏
  作者:郭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23 | 点击数:11781
 


  从元代起源到1984年复苏 从宗教祭祀仪式到当代节日中不可或缺的社会风俗——

  龙潭的花会大赛、地坛的祭地表演、白云观里摸石猴、东岳庙里接五福、大观园里扮元妃、厂甸街上听吆喝、红螺寺下赏梅竹……这一景景一幕幕,化作新年的福气,浓缩成飘香的记忆,勾勒出京城庙会的历史与今天。昨天,喧闹了8天的虎年龙潭庙会落下帷幕,但在中心岛文化广场举办的“老北京庙会纵横展”将一直持续至正月十五,继续带领游人在详实的文字和珍贵的老照片中回溯老北京庙会的发展历程。

  -北京庙会的起源

  有记载的北京最早的庙会是元代白云观正月十九的燕九节,游人“烧香,纵情宴玩”。供奉东岳大帝的东岳庙每年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诞辰日开庙。是日,达官显贵烧香,善男信女酬福,络绎不绝。沿街摆摊售卖饼食酒饭、香纸花果、小儿玩具者不计其数,成为大都百姓纵情宴玩之所。平则门(今阜成门)外的西镇国寺每年二月初八开庙,游人多是在大都做生意的江南富商,以杂剧艺人扮演众生相、抬着佛像在城外巡游为特色。元代庙会三大特色:一是均在城外,二是每年一庙一届,三是开始有佛像巡游。

  -北京庙会的发展

  明代,庙会普遍兴起。城外的三大庙继续繁荣,城内的正阳门关帝庙、都城隍庙,外城的南药王庙、都土地庙以及郊外的马驹桥碧霞元君祠、中顶、西顶陆续开庙。位于内城的都城隍庙庙市和灯市最为繁盛,并称庙灯二市,逢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庙。白天设市,夜间放灯,热闹非常。

  清朝定都北京后,将庙、灯二市移至外城。由于崇文门外买卖多,宣武门外书肆多,外城各种庙市遂繁荣起来。而内城则以东西两庙(隆福寺与护国寺)最为繁盛。

  -北京庙会的兴盛

  清中期,东岳庙和马驹桥元君庙开庙时有掸尘、抬阁等活动,开后世文武香会的先河。京西妙峰山开庙期间有香会以娱神名义在香道上载歌载舞,进而其他寺庙在开庙时也纷纷仿效。因看“会”而逛庙,因之称为“庙会”。民国初年官方文书上才有“庙会”的提法。民国时期出现了以公历计时的隆福寺、护囯寺、土地庙、白塔寺和花市五大庙会,每月按日分配轮流举办。定期庙会既是购物之处,也是娱乐中心。雍和宫、南药王庙等寺庙只接受香火,没有商业活动。郊区庙会多在风景秀丽之地,赶庙会者主要是借佛游春。

  -北京庙会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战乱等原因,不少庙会停办。新中国成立后,庙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复苏期,在经济上成为一种对国营商业的补充手段。然而随着东四人民市场等摊商集中管理的商业企业的兴起和公私合营的深入,众多商贩脱离了庙会经济形态。后因运动不断,使传统节日文化逐渐被淡化,庙会彻底退出了人们的节日生活。

  -北京庙会的新生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转变,政府从保护文物古迹、恢复民俗、传承传统文化、发展假日经济出发,逐步恢复和发展了许多庙会。1983年春,崇文区文化局在挖掘整理民间文化过程中,发现了“万里云程踏车老会”等六档民间花会。为了继承这种民间艺术,区政府同意这六档花会沿幸福巷、三转桥,经南岗子到文昌宫举行改革开放以来京城第一次“走会”表演,使沉寂多年的花会再次出现在北京街头,引起极大轰动。次年正月初一,崇文区又组织这六档花会在龙潭公园进行表演,就此拉开了新庙会遍及京城并席卷全国的序幕。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北京青年报 2010-02-21 09:00: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明跃玲]冲突与对话
下一条: ·[陈进国]骨骸的替代物与祖先崇拜
   相关链接
·[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兰维]明清浴佛节民俗研究
·[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徐永安]玄帝(真武)信仰:三个香会调查报告
·[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
·[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徐永安]新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民俗
·[吴南]乡村振兴背景下阐释庙会信仰实践的社会功能·[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
·[石林兰]庙会文化与当代乡村社会建设·[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
·[赵旭东]庙会民俗的认知范式研究·[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李琳 杨眉佳 邵齐齐]多民族文化交融视域下的靖州飞山信仰调查与研究·[黄景春]增福财神的信仰历史与当下现状
·[牛光夏]“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生存语境与整合传播 ·[施立学]中国庙会与庙会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