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春节:做大中国文化品牌 核心价值是关键
  作者:记者 陈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10 | 点击数:7054
 

  支撑春节的“文化力”

  有学者早就呼吁尽快化解“春节危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春节承载的内容其实博大丰饶、趣味盎然,现代都市居民太需要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观赏价值和传承价值的民俗春节,需要把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多方面展示的民俗,哪怕这已经是一种新民俗(如在外吃年夜饭等),总比现在的“剪断历史”要好得多;当然,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年味亦可以让位于新兴年俗,关键要看如何在创新基础上推陈出新,既要继承传统,又不能受制于传统,应结合当下的流行时尚、区域特色,创造新的能为更多人接受的年俗文化。而不是放任春节在消费主义的高歌猛进中彻底丧失自我。

  人文学者裴钰认为,春节虽然早就是一个“世界性”节日,但在对外传播中往往成为纯粹娱乐性质的嘉年华和狂欢沙龙,被庸俗化了。春节的文化影响力其实就是它所蕴含的中华信仰和价值理念,而远不止于舞龙舞狮、饺子鞭炮这些简单的符号。必须明确,“世界性”的春节其实并不专属于中国,它必须平等地与他国分享“中华文明”,尊重他国的汉文化习俗和汉文化传统才有望使其枝繁叶茂。

  裴钰说,如果把“春节”放入“世界体系”概念之中,春节文化就像一个立方体,形成一个三维坐标系:X轴,代表中国的春节文化;Y轴,代表中华文化圈所包括的国家和地区;Z轴,代表春节作为民俗的历史传承。几百年来,随着中国自身的春节文化不断丰富和演变,“春节”文化这个立方体越来越宏伟壮阔,但它绝非孤立,总是与儒家文化、汉字、传统信仰等一起构建成中华文化的整体形象。春节的人文感染力应源于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体系——拥有使用汉字的历史和现实、尊重儒家文化和价值观念、拥有春节等传统节日和习俗;春节的文化力还需要被重新树立和广泛推广。“日本、韩国、越南、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华人聚居区,儒家文化、汉字、春节三者同时并存,并且世代相传,这才是完整意义的春节‘文化力’。”裴钰说。

  云南师范大学学者付继红坦承,很难想象一个内在被抽空的文化如何抵御圣诞节这类西方洋节的强势入侵。春节之所以还难与圣诞节抗衡、形成全球性的文化品牌,固然与圣诞节的宗教属性相关,但在很大程度上亦是春节空心化的必然——缺少内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支撑,春节的认同感正在年轻人心中逐年降低;如果春节尚无法在新的历史语境中被重新塑造、形成核心价值,获得更多中国人内心的真实认同,自然无法走得更远。

  核心价值是关键

  圣诞节作为典型的西方洋节,除文化要义之外,迄今已经成为西方国家或西方社会价值观输出、文化形象等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春节作为后起之秀也有望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代言人,但,眼下的春节还力不从心。

  如果以全球视野打量中国,不难发现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颇多曲折。中国还是一个“文化逆差大国”,以美式文化为代表的异域文化输入已经从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树立春节“文化力”、如何将其打造成一个世界文化品牌,发挥中华文化的正面影响?这是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演讲时对中国的“和文化”作了深入阐述,指出“和”就是国与国之间的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春节无疑是“和文化”、“家文化”的最大载体,首先就可以借助这个世界性的话题得到广泛认同,再逐步树立春节的“文化力”。

  云南学者刘晓津认为,文化力或文化品牌尚需要经济和各种艺术门类、文化活动的强力支撑。只有各领域艺术家更加广泛而真实地走向世界,并通过成功的商业运作逐步获得话语权,中国的春节才不至于仅仅只是作为符号被世界展览。

  “说白了,我们还应当学会运用各种艺术样式传播我们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要得到老外们的真心认同,而不仅仅只是猎奇。当务之急还得建立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它既传统又创新。只有我们自己丰富丰盈了,才谈得上文化自信,才有望真正树立自己的春节形象。”刘晓津说。□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02-09 17:39: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春节的变迁:中国年走向世界 “恐归族”引关注
下一条: ·虎年是草根春晚元年?能否撼动央视春晚的地位?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