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张勃]《中华民俗通志·节日志》之正月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09 | 点击数:34501
 


  春节

  春节是我国农历的年节,是标志着年岁新旧交替的节日。

  作为新年的春节,在辛亥革命以前称为元旦、新正、元日、正旦、三元日等。我国自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开始,就将新年定在正月初一,此后历代相沿。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统治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各省都督府召开会议讨论历法,达成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的共识,决定作用公元纪年,并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把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作“春节”。不过,由于历史原因并没有正式命名和推广。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并规定春节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庆祝传统新年。

  关于春节的起源,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春节源于上古时期的腊祭或蜡祭[1],有的学者认为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2],有的学者认为春节源于鬼节[3],还有的学者认为春节乃是“人的生存本能的自然要求,并不需要什么特殊背景的触发才会形成过新年的习俗”[4]。

  先秦时期,新年习俗处于萌芽阶段。《诗经·七月》中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的诗句,大约描写的就是旧岁新年交替时节的风俗,当是后世新年习俗的雏形。

  新年习俗定型于汉代,正月初一作为新年的日期也得到确立。人们换桃符,燃爆竹以避“山臊恶鬼”,饮椒柏酒以祈免除百病,并合家团聚,共祝新年的来临。

  隋唐至两宋,经济繁荣,思想开放,年节风俗值此发生裂变,渐渐从祈报、迷信、禳除的娱神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变成具有强烈娱乐和礼仪色彩的娱人节日,真正成为普天同庆的“佳节良辰”。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成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

  广义的春节包括年前岁后两个部分,岁前着重除旧驱邪,岁后着重迎新纳福,共同构成传统春节的两大主题。狭义的春节,则指正月初一这一天。本节的春节指狭义的春节。

  一、早起

  元旦早起,几乎是全国各地通行的习俗。一般来说鸡鸣即起,有些地方鸡未鸣就要起床。河北邯郸人相信,在这一天晚起一年就会萎靡不振,所以人人都要起五更,早的一两点钟就起,晚的也不过三四点钟。在云南镇雄,各人要自动早起床,忌讳喊起。

  二、燃放鞭炮

  人们在爆竹声中迎接新年的来临,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如此。宗懔《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5]此时的爆竹乃天然的竹子。火药爆竹大约在唐宋时期才出现,最初是在竹筒里装上火药,后来人们用纸造的筒子代替竹子,并将其编成串,称为“编炮”。又因其响声清脆如鞭响,故又叫做鞭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鞭炮的花样越来越多。多种多样的鞭炮在不同的时刻以不同的燃放方式,渲染着新年第一天的热烈气氛。

  初一鞭炮的用途很多,祭神要放,祭祖也要放,孩子娱乐更要放。其中尤值一提的是开门炮。

  我国大江南北,多有春节开门时,先放爆竹的习俗,叫开门炮。在江苏苏州,新年开门之时,要放爆竹三声,是“高升三级”的意思,也有的说可以解除疠疫。在无锡,人们相信开门炮早放会早发。在广东海丰,放开门炮,要依照《通书》所指定的时刻和方向,放的时候,要先在屋里把炮的引子燃着,然后才把门打开,拿炮到外面放,同时要说些吉利话,如“平安大吉”等。在翁源,开门一定要在吉时良辰,并有开大门开小门之别。大门是“出野外的门”,小门是屋内的间门。开门时一般先开大门,再开小门。也有先开小门再开大门的。开大门,多用串炮大炮,小开门多用满地红和电光炮。在福建闽西客家,初一被称为“年头日”,开门则是一年当中的头一件事,很受重视。开门多由年纪大的长辈来做,不让小孩插手。开门要按通书、黄历上指明的时辰或在零点来进行,并朝吉利的方向敬天神,表示“开门大吉”、“迎春纳福”。“放鞭炮却是‘开门’时格外重视的,各家各户都早准备了又大又长挂的鞭炮……有的守旧的人,在开门放鞭炮时,还要故意将未燃放的爆杖拆散、撒在大门外,好让小孩子在捡花炮时连声叫喊‘有呀!’‘好多呀’以讨吉利。”[6]在湖南湘潭,放鞭炮开门,叫做“开财门”。在四川名山,开门时放十二枚爆竹,以次占十二个月的吉凶。

  亦有地方,如在浙江宁波,春节关门的时候,再放一次爆竹,叫闭门炮。

  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淀,鞭炮已成为新年里不可缺少的民俗物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不少城市禁止春节燃放鞭炮,结果总是禁而不止,以至于政府不得不宣布撤销禁令。比如1995年河北邯郸市政府就发出通告,禁止在城区内放鞭炮,时隔五年,2000年则又解除禁令。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舒乙:找回那些丢失的“年味儿”
下一条: ·冯骥才: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遗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刘德增 刘天佐]“剃头”何以“死舅”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