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春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春节专题

[祁建]享受中国式生活 寻找春节的传统记忆
  作者:祁建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09 | 点击数:6656
 

  “土节”、洋节都给了我们享受生活的理由

  我们今天的生活时尚,在很多层面都追求和国际接轨,从服饰到饮食,从电影到建筑,我们正在越来越“洋化”,难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中国代表、汉学家让-吕克·多梅内克提出这样的疑问:“是什么使得中国与自身传统脱离?”

  美好的东西没有国界。无论传统节日还是洋节,都给了我们享受生活的理由,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何洋节在我国盛行,而我们的春节外国人很少有心问及,更别说和我们一样记住这个节日呢?

  就洋节来分析,情人节流行是因为它给我们这些受循规蹈矩教育的华夏子孙带来浪漫和温馨。而愚人节被国人熟悉,也渐渐盛行的理由,也许就源于它的诙谐和开心。洋节就其文化内涵而言,非常人性化。再如圣诞节,我不是基督教徒,但是这不妨碍我希望有天堂存在,能让今生的亲人在那里相聚,不妨碍我喜欢美丽的平安夜并在这样的夜晚对着星空祈祷我爱的人、爱我的人一生平安幸福。

  不觉间,国人轰轰烈烈地过起了西方的节日,而且一年比一年热闹,一年比一年自然而然,而我们的传统节日,却似乎只剩下了“吃”:元宵节只剩下吃元宵,端午节如果没有粽子提醒我们,恐怕也早就从我们的生活中消散;一年一年打响的“月饼仗”,告诉我们还有一个中秋节。

  以前过年,除了亲人相聚,就是大吃特吃,还要放假。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被温饱困扰了数年的国家来说,这样的日子怎能不让人欢心鼓舞?而现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有时人们甚至把吃饭当成了负担,加之平素忙碌的工作,过节、过年的心态已经有了诸多改变。

  其实,除了吃,传统节日内在的各种礼仪和风俗十分丰厚,只是由于近百年传统文化的流失,才导致很多传统礼仪几乎绝迹。因此,我们在重建自己文化传统的时候,有一项颇为重要的内容,就是代表一个民族文化秩序和文明程度的礼仪重建,包括“怎么吃饭”、“怎么穿衣”、“怎么走路”、“怎么跟人谈话”、“怎么称谓得体”等。

  过春节也要有新方式

  19世纪以后,中国先后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略等一连串的挫败,不仅使得国人颜面扫地,也使得国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遭遇从来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传统社会开始向现代社会转型,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传统文化的主体开始动摇,传统文化出现了衰落。

  然而,我们心中的春节情结就算再淡,远在他乡的游子不是一样在这一天要回家看望老父老母吗?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如果我们在保留这一情结的同时,能够随着时间的变化丰富节日的内涵,是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呢?比如我们以前对“五一劳动节”曾淡漠多时,但是后来我们给它加上了“黄金周”的内容,对个人而言,丰富了生活,调整了作息;对国家而言,促进了消费,拉动了内需。当然“五一”不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但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的传统节日也要与时俱进,仅仅高喊排斥洋节、保护民族文化是不行的,在以人为本构筑和谐社会的今天,节日背后文化内涵和人性化理念的不断充实,才是它被人们认同和得以存在的最终落脚点。

  “吃饺子、放鞭炮、看春晚”,这二十多年如一日的“春节模式”,难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社会已悄然进入网络时代,BBS、博客、网游、FLASH群雄并起,形式各异的网络过年方式,虽然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但已经吸引了大批民众的注意力,冲击着他们的眼球,改变着他们的过年方式。有不少人认为,中国的元宵节就是中国的情人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是持“情人节”论者的情境经典。遥想当年,中国古代每逢元宵佳节,各地纷纷举办庙会,戏班、江湖杂耍、地摊卖武艺、赏彩灯……活动式样繁多,琳琅满目,为年轻人寻偶结伴提供了绝佳的氛围,不少传奇文学中所描述的抛绣球、抢绣球,就是很确切的脚注。从中国传统的春节文化来看,元宵节又只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春节习俗为期长达一个半月,漫长的春节要经过备年、过年、贺年三个阶段,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进入春节,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吃过汤圆,才算是过了大年。

  事实上,在整个春节期间,我也经常听到身边的亲朋对春节文化娱乐匮乏的抱怨与感叹。尤其是在80后、90后之间,传统的过年方式已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这种网络过年的方式已成为他们的现实常态。节日如此,文化如此,还有诸多如此……

  令人欣喜的是,以传统节日的文化回归为契机,一个恢复记忆、连接传统、重建传统的过程已经在我们身边悄然开始……(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原题:《节日:给我们享受生活的理由》)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网 2010-02-08

上一条: ·带“虎”成语近一半为贬义 专家:受狼拖累
下一条: ·[肖鹰]让春晚回归民间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邓婧怡]“非遗”视域下鄂尔多斯传统舞蹈的历史记忆与身体实践·[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
·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谢红萍]身体技艺、文化认同与区域发展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