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胡小伟]唐代社会转型与唐人小说的忠义观念
——兼论唐代的关羽崇拜
  作者:胡小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14 | 点击数:34214
 
 
遂有怨极生厌,不复以朝廷社稷为意的17。如《浣溪纱》: 
 
一队风去吹黑云,船中撩乱满江津。浩洪波长水面,浪如银。即问长江来往客,东南西北几时分?一过交〔教〕人肠欲断,谓行人。 
倦却诗书上钓船,身披莎〔蓑笠〕执鱼竿。棹向碧波深处去,几重滩。不是从前为钓者,盖缘时世厌〔掩〕良贤。所以将身岩薮下,不朝天。(S.2607)
 
即便混上一官半职,但在叛乱间作之际,也毫无忠君观念,唯求自保。如《酒泉子》: 
 
每见惶惶,队队雄军惊御辇,蓦街穿巷犯皇宫,只拟夺九重。长枪短剑如麻乱,争奈失计无投窜。金箱玉印自携将,任他乱芬芳。(P.2506)18 
 
《资治通鉴》卷二二四曾载:同华节度使周智光劫杀朝臣,且扬言“此去长安百八十里,智光夜眠,不敢舒足,恐踏破长安城”19。可知道当时方镇骄横,蔑视长安的中央朝廷已经到了何等程度。结末一句点题,尤可见出唐王朝稍遇变乱即君臣失顾、分崩离析的体系性危机。
 
三 唐人小说之忠义观 
 
中唐武祀六年两变,反映出价值系统的剧烈动荡。“安史之乱”深刻地改变了唐代制度,也深刻地改变了价值体系,这在如何看待“忠”和“义”的问题上尤其突出。 
古人向有人际交往的对等原则,如《尚书·泰誓》:“抚我则后,虐我则雠。”钱钟书对此数有辨析,如曾举《史记·刺客列传》载豫让之“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汉书·贾谊传》延伸而道之:“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故见利则逝,见便则夺;主上有败,则因而之矣;主上有患,则吾苟免而已,立而观之耳。”认为是“因小见大,有关治体,匪特恩私之酬报矣”20。又引《列子·杨朱》谓“人不衣食,君臣道息”,及宋人《遗史》述范琼言“自家懑只是少个主人,东也是吃饭,西也是吃饭;譬如营里长行健儿,姓张的来管着是张司空,姓李的来管着是李司空”,说明利益与道德之联系,“享利则推有德,得食则事为君”21。唐之“治体”失序,朝臣“苟免”“立观”,“得食”犹存君臣,失利两不相干,固已相沿成习。 
在朝廷标榜“忠”的同时,民间也在进行一轮价值体系的评估和变换,这就是对“义”的重新诠释。《宋史》卷四四六《忠义传》序: 
 
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宋之初兴,范质、王溥犹有余憾,艺祖首褒韩通,次表卫融,以示意向。真、仁之世,田锡、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唐介诸贤,以直言谠论倡于朝,于是中外缙绅知以名节为高,廉耻相尚,尽去五代诸陋矣。故靖康之变,志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节相望。 
 
这里带来一个问题:以今人之见,“忠义”一语究竟是联合词组,还是偏正词组呢?如果是偏正词组,则“义”即“尽忠效命”;如果是联合词组,则“忠”自“忠节”,“义”则另有独立价值在。鉴于小说是唐代新兴的民间文体,且从唐代小说谈起。 
许尧佐的《柳氏传》22,叙诗人韩翊与歌姬柳氏因天宝之乱睽隔一方,柳氏为蕃将沙咤利所劫获。韩翊返京,咫尺天涯,难以相见。偶与虞侯许俊谈及,许素以材力自负,“乃衣缦胡,佩双鞬,从一骑,径造沙咤利之第。候其出行里余,乃被衽执辔,犯关排闼”,谎称沙咤利急病,亟招柳氏。“仆持辟易,无敢仰视。遂升堂,出翊札示柳氏,挟之跨鞍马,逸尘断鞅,倏忽乃至,引裾而前曰:‘幸不辱命。’四座惊叹”23。最后由侯希逸上书皇帝,具呈始末,而以别赐沙咤利银钱,保留了大团圆结局。叙事背景发生在唐王朝借助回纥吐蕃平息安史之乱,收复长安后蕃将恣行不法,造成朝廷律令名存实亡。要讨回公道该出手时就出手,也只能各自相机行事。这也是代宗时期的政治现实。所以许俊之作为,被作者推许为“义切中抱”。《本事诗》同题所述故事中,许俊也“尝以义烈自许”。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叶舒宪]中国的神话历史
下一条: ·[田成有]乡土社会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
   相关链接
·[杨镕]从舞蹈到体育:秧歌功能的现代转型与重构·[刘婷 刘会惠]城市化转型中民间信仰的动态构建
·[梁珊珊]多主体共议与民间故事的市场化转型:以徐文长《都来看》故事为例·[高忠严]村落自治实践现代化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额尔毕黑 刘桂英]鄂尔多斯婚礼现代化转型与民间传统舞台艺术融合研究·[张丽婷 于俪婧 刘明明]非遗语境下博山陶瓷传统技艺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研究
·[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万建中]从民族饮食到“中国饮食”的转型
·[巴莫曲布嫫]全方位映射新时代中国文化政策转型的路线图·[刘晓峰]怪异与边界——对唐人小说中边界与秩序的个案分析
·[刘梦颖]社会流动背景下侗族掌墨师的工匠角色转型·[徐赣丽]从乡村到城市:中国民俗学的研究转向
·[徐赣丽]现代民俗学如何可能·[孟令法]地方性防疫知识的传承与转型
·[毛巧晖]神话资源现代转换的话语实践·[郭倩倩]民俗学的理论范式转型
·[赵旭东]视频直播的民族志书写 ·[张茜]四川饮食民俗与餐饮业的转型发展
·[王天鹏]中国民俗学70年:社会转型视角下的民俗变迁刍论·[金丹妮]村落宗族的当代复兴及生存策略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