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最隆重最欢乐的传统节日。
然而近代史上,西方列强的打击,使一些国人失去自信心,
连春节也要改在阳历1月1日过,此举在长沙激起了轩然大波。
文/任大猛 实习生 曾霞 图/徐晖铭
1905年2月7日,旧历新年刚过,上海《时报》即开辟《风俗谈》专栏,热切呼吁:“我中国之衰弱,不仅政治上之失调已也,我中国近日之改革,亦不仅政治上之改革而已,风俗又宜急焉……政治者,由风俗酝酿而成……故但改革国政而不改良风俗,无益焉。”
当年2月19日,上海《时报》上即刊载《长沙度岁风俗记》,指出长沙风俗中存在的不良问题。
两年后,即1907年,天津和上海已开始改革过年风俗。1907年春节前夕,天津巡警局即发出通告,禁止市民在过年期间燃放烟花爆竹。这是中国官方首次在一个城市内全面禁止燃放烟花。而北京、上海也已开始废除拜年习俗。中国年俗革新的曙光初显,并向中国腹地的湖南省会长沙开始渗透。(《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此后数年过去,在杨昌济等名人日记中均可看到,长沙的一批知识分子开始呼吁和践行过年新风的倡导和实行。有一年杨昌济即在春节等重大节日中,杜门谢客,闭门读书,减少无谓的拜年应酬,这是后话。
坡子街土地公土地婆竟然各过各的年
1911年辛亥革命后,鉴于独立各省纪年方法的混乱(有用黄帝纪年者,有用干支纪年者等等)。孙中山建议以中华民国纪元,实行新历。此提议为临时参议院审议通过。在1912年1月2日,即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孙中山正式通电改用阳历(格利历),以阳历的1月1日为新年元旦。
但阴历在中国已经沿用数千年,年关结账等都与阴历“捆绑”在一起。鉴于此情形,南京临时政府曾承认“新旧两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旧时习惯可存者,择要附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由此,在民国初年,新历之新年成为“政治之新年”,旧历新年成为“社会之新年”。
不过,事情没有完,到了民国二年,即1913年,当时不少人,仍坚持在旧历新年隆重过年,当年一些以革命自诩的“愤青”便以商人作为靶子,称商人对于包含政治意义的公历新年漠不关心,而热衷于阴历新年,他们“不曰顽固,即曰反对民国”。
因为在“愤青”们的眼中,旧历新年是前朝满清们过的节日,现在进入民国,而民国改用公历,怎么可以过前朝的节日?
湘西慈利人吴恭亨在民国时著有《对联话》一书说:“反正(即辛亥革命后)以还,一律改行太阳历。康次由为吾诵长沙一土地庙春联云:“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吴恭亨说,在长沙城内,土地庙都合塑有男女像,男像为土地公,女像为土地婆,所以有人就以土地公婆,作出上联,来影射当时有人强迫人们过公历新年的时事了。
吴恭亨《对联话》中并未指出这副对联出自哪条街的土地庙,但近年来,竟有人坐实此联出自坡子街的土地庙,可发一谑。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长沙晚报 2010-01-08 D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