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宪昭]中国少数民族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探析
  作者:王宪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19 | 点击数:23887
 
3、共性与个性的相互关系
神话的共性与个性是相对的。共性和个性可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时一个神话母题或其它叙事元素在一定的背景下表现为共性,一旦这个背景发生变化,则会成为个性,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共性与个性交错与杂糅是常见的现象。如关于避水工具的表述,使用概率最多的是葫芦(含花葫芦)、袋子(皮袋、皮囊、牛皮袋),其次是瓜(南瓜、大瓜瓢)、鼓(木鼓、金鼓、铜鼓)、桶(木桶、铁桶)、船(木船、铁船),再次是臼(木臼、木槽、水盆)、柜子(木箱、木柜、铜柜、铁柜),此外,还有木铺、木房、竹篮等器物以及选择山顶或树作为避水地点。表面上看,在避水工具的选择上,各民族或一个民族的不同地区可能有所差别,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这个工具要符合三个条件:(1)容器,(2)不沉于水,(3)本民族在生产生活中较为常见。当然,现实中人们难以坐在这些东西里面逃避灾难,但在理论上,据此逃避洪水则是近乎合理的解释,则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工具各异,但异中有同。同样,兄妹婚作为人类再生型神话的典型母题,统计的512篇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含汉族)中有67%的作品描述了兄妹婚,这可以说是神话的共性因素,但关于兄妹的名称,在各民族或不同民族支系中可谓千差万别,苗族神话中是相两相芒兄妹、姜央与妹妹,巴龙与德龙兄妹,仡佬族是阿仰与妹妹,布依族是伏哥羲妹、赛胡细妹、天瑞天婉兄妹、迪进迪颖兄妹等,基诺族是玛黑玛妞兄妹,独龙族是波和南兄妹,傈僳族是勒散和双散兄妹,哈尼族是莫佐佐龙和莫佐佐梭兄妹等等,婚姻形式相同,但同中有异。
不同神话的情节具有一致性,细节也可能各有千秋,如兄妹婚配前一般有相应的过节,但穿针引线、滚磨、绕山相追及占卜的次数与细节各有千秋;兄妹婚后生出的后代都有“怪”的特点,但肉坨、肉球、肉肠、肉饼等有所不同;对“怪胎”都有砍碎抛洒的过程,但剁肉的主体、工具以及抛洒的地点也有所差异,等等。总之,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相当复杂的,既有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和语系语族的差异性,也有故事表述与功能的一致性,从不同的视角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三、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的深层内涵
 
人类再生型洪水神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是社会的多棱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复杂的社会生活,反映出人类早期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产方式、矛盾斗争、婚姻观念、道德水平等一系列问题,体现出复杂而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文化内涵。
1、洪水背景下人类再生神话的意义
研究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人类在此之前已有大量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为什么还要创作人类再生神话?从目前资料看,各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具有很多类型,诸如开天辟地背景下的自然产生人类、天神造人,原始宗教背景下的图腾物变人、动植物生人,还有人类认识两性关系之后的神结婚生人、人神结婚生人、人兽结婚生人、人仙结婚生人等等,种类之丰富叹为观止,这样就常常让研究者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也是一个关于人类起源的基本类型,在其产生的意义上与其它类型神话一样,都反映出人类对自身的积极探索。但事实上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上文在分析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产生的时代时已经提出,这类神话产生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从神话发生的阶段看,它明显属于神话创作的“自觉”阶段。所谓“自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人类对自身的探索更为主动,对社会的理解更加深刻。那么,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所蕴含的“自觉”又是如何表现的呢?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较为圆满地解决了人类产生的本原难题。关于人类起源,人们常常陷入“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困惑,即使到了科学比较发达的今天,仍有很多研究者对这个问题大伤脑筋,任何一种假设都会得到反方的质疑。而神话则有超越现实的思维特征,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局限在这些客观问题的纠缠之中,但所设计的结论又必须为人们所认可。特别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对一些社会实践问题已有某些粗浅的认识,例如意识到人的产生是两性结合的产物,这时他们就会对神造人进行反思,对人兽结婚生人进行加工或掩饰,但产生人类的男女从何而来?一个最简便的办法就是把问题推向更古老的人类起源神话,设定世界上原来曾出现过神创造的人或自然存在的人,因为某种原因引发洪水,只剩下兄妹或极少的“人种”,通过婚姻传人类的情节与人们的现世结合起来。这样通过二次造人,把“神造人”与“婚配生人”巧妙结合起来,人类的产生既有了无懈可击的“源”,也有了顺理成章的“流”,使原来难以解决的二难推理得以妥善解决,也许这也正是神话之所以被人视若神明的原因之一。其二,故事情节的表述更接近现实生活。这主要表现在与此前的洪水神话和人类起源神话相比,在故事情节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物已经由神转化为人,人的行为也进一步接近客观实际,如人在洪水面前的无能为力,人必须借助于避水工具方能逃生等,特别是再生人类的过程中,往往与人的客观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如婚前占卜、难题考验、族源关系等,都带有现实生活的影子。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种情况是神话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也是我们进一步分析神话的一把钥匙。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王宪昭的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宪昭]中国北方民族神话人兽婚母题探微
下一条: ·[王宪昭]中国少数民族感生神话探析
   相关链接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
·[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刘雯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节庆的文化实践
·[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郭正宜]网络作为"新田野":〈四海瑶亲歌来会〉为例
·[丁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研究·[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
·[陈传志 米高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发展策略探析·[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毛巧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学术研讨会
·[杨李贝贝]副文本中的文艺边疆·[孙立青]新媒体语境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媒介呈现的问题与对策
·[普泽南]1950年代西南边疆民族地区电影放映述略·[段淑洁]云南少数民族孤儿娶妻故事的类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