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设的眼光看,出自名牌学府的这师徒二人的学术发现,在西方现代人文学术史上绝对称得上是一段佳话。他们对西方人文学术研究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Wade-Gery称帕里为“荷马研究的达尔文”并解释说,“就像达尔文从世界和人类的创造中把上帝之手移开了一样,米尔曼·帕里也从《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中移走了创作诗人。”(22)这个学术发现的意义是保持敏锐的学术眼光,留意相邻学科的学术发展,才能把握住时运给予的机会,做出成就。一如陈寅恪将王国维的治学方法归结为出土资料与文献互证,异族史书与旧籍互证,外来观念与固有材料互证一样(23),帕里-洛德之所以最终令人信服地解决“荷马问题”,就是取活形态的口头文学与文献进行互证,最终取得西方古典研究的绝大突破。“荷马问题”亦从此一锤定音,为不易之论。回顾此事之时,说来容易,但当初诸说纷呈,各执一辞,要看出新出现的民俗学资料的价值,看出新资料与先前文献之间的联系,则绝对需要非凡的敏锐。从事田野调查需要的资源、组织和技术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从古典研究圈子迈出这一步的决定、勇气和预见的眼光。
“荷马问题”的疑团最终为帕里、洛德解开。从实证的立场看,版本流传研究和文本修辞风格的分析,虽然是属于论证中的“内证”,但推论中的主观色彩依然难以避免,尤其是修辞风格的判定,往往因趣味不同而人言人殊。正因为如此当论者站在不同立场的时候,水落依然不能石出。“荷马问题”上“分辨派”和“统一派”的长期存在就说明了这一点(24)。假如帕里不是转向实地的活形态的史诗演唱研究,他的文本“内证”做得再好,研究也只是小有斩获。因为无论文本的修辞风格分析做到如何好的程度,也不能给史诗演唱的内部机制一个清楚的认识。荷马史诗尽管是口述传统的产物,但毕竟已经写定。今人只见其衣冠盛容,而不可睹其生龙活虎。作为活形态的荷马史诗,毕竟已经终结了。帕里为解决“荷马问题”而转向田野作业,把毕生最重要的学术关注给予活形态的口传史诗演唱活动,这些活形态的史诗虽然不是荷马史诗,但它们同属一类。对它们演唱机制的彻底阐明,则可以为荷马史诗所独有的属于口头传统产物的修辞风格特征,给予无可争辩的证明。至于从分析口头史诗演唱中发展起来的“口头理论”则属于更广大的学术发现。洛德在他总结性著作《故事的歌手》说出了斩钉截铁而又平凡的结论:“我们现在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荷马史诗的创作者是一位口头诗人。”(25)实际上他赋予了“创作”完全不同于出自书面文学传统的含义。只有深入了解由他们发展起来的关于口述传统的口头理论,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口头意义的“创作”。
注释:
①所谓“荷马问题”,简言之曰,争辩荷马史诗的作者为谁的问题。
②见李赋宁总主编《欧洲文学史》(第一卷),第一章《古希腊文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114页。
④见冯象:《摩西五经·前言》。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⑤希罗多德:《历史》第二卷,第53节。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34-135页。
⑥张竹明:《工作与时日 神谱·译者序》。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⑦见谢德风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一卷第一章。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8页。
⑧柏拉图:《理想国》(第2卷),见《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本。译者将篇名更定为《国家篇》。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卷,第346页。
⑨柏拉图:《理想国》(第2卷),见《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本。译者将篇名更定为《国家篇》。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二卷,第603页。
⑩在《理想国》第10卷,柏拉图有两处将荷马与赫西俄德并论。第1处在620页,第2处637页。版本均同上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尹虎彬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