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摩文献《妮日尔果》是特意为少女鬼“妮日”举行的法事中所使用的专用经文,将“妮日”引诱走的形式就是给她寻夫将她嫁出去,为她举行冥婚,所以,哭嫁成了经文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从目前搜集到的毕摩经文来看,哭嫁的内容从女儿出生第一夜一直唱到女儿17岁,既叙述又抒情,内容完整,这一部分与出版的哭嫁歌《妈妈的女儿》的内容完全重合。《妮日尔果》与《妈妈的女儿》虽然有相同的内容,但因各自的吟诵者、吟诵对象、表达的情感和使用的场合、目的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又显示出各自的特点:
举行妮日毕法事的主要目的是将作祟于人的“妮日”引诱走,使病人恢复健康,因而,经文《妮日尔果》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与鬼魂有关,与哭嫁歌《妈妈的女儿》相比,同为序歌,都使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但经文与哭嫁歌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却完全不同。经文用比兴的手法交代祭司毕摩作法的缘由、目的,即为少女鬼“妮日”寻找一合适的丈夫,举行婚礼后把他俩的亡灵超度送往阴间。哭嫁歌抒发的则是人世间最苦的是妈妈的女儿。哭嫁歌《妈妈的女儿》内容大致可归并为三大部分,即序歌、回忆少女短暂而幸福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及抒发对极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社会制度的不满情绪(包括出生、成长、议婚、订婚、接亲、出嫁、哀怨、怀亲)和明志(尾声),第二部分是哭嫁歌的主要内容,是出嫁女尽情抒发自己内心感受的部分,因此,她们常常根据自身的实际感受,充分地展开来抒情,主要抒发了出嫁女对童年、少年时光的无限怀念之情,对父母兄弟姐妹亲情的无限依恋之情,宣泄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不满和对重男轻女的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渴望获得婚姻自主的理想生活,这部分感情十分真挚、细腻。抨击的对象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抒发的是出嫁女自己内心压抑、愤懑的情感。但在《妮日尔果》中,此部分仅是经文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尾声部分,二者也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体验和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可以说,与哭嫁歌《妈妈的女儿》相比,《妮日尔果》的内容要丰富得多,感情也更加复杂。
“妮日”还未成年即夭折,她既无丈夫也无子女,更没有人为她超度亡魂,所以成为孤魂野鬼而四处游荡,十分孤苦可怜,为了让她迅速离开病人,安心地去阴间过上成双成对的夫妻生活,病人家属特意邀请祭司毕摩举行妮日毕法事。毕摩经文《妮日尔果》向我们展示的是:毕摩先要将“妮日”亡魂招唤回来,给她寻一位绝嗣男鬼配成对,然后为他俩举行冥婚,人们为“妮日”虚拟的婆家在哪里呢?祭司毕摩精心来占卜,所占卜的地方均是彝族地区高耸入云的大山,诸如甘洛大山、瓦候洛洪山、则普尔曲山、俄木查查山、龙头山、武则洛曲山等,每座大山占十次羊肩胛骨卜,十座大山共100次(当然是夸张的说法),最后选定要嫁往的地方是四季冰封的浩书尔库大雪山。婆家选好后,就得嫁女了,因此,经文采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嫁女的热闹场面:“酒桶排列似崖壁,滤放美酒如瀑布,敬酒青年如梭穿。白碗飞舞如蝶飞,黑碗传递似鸦翔,黄碗转送如滚石,花碗 递送似鹊噪,红碗飘飞似彩虹,嫁女场面真热闹。”
出嫁前夕,临嫁姑娘对自己即将逝去的少女生活总会有无限怀念之情,因此,回忆自己在父母身边那幸福而短暂的童年、少女时光和抒发自己对男女不平等的现实及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极为不满的情绪成为必然。
姑娘临嫁前夕的哭嫁是凉山彝族婚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是一种习俗表现,《妮日尔果》中接着叙述了妈妈的女儿从出生到17岁出嫁之前的生活,包括了女儿出生、成长、议婚、订婚、接亲、出嫁、哀怨、怀亲等内容。对于《妮日尔果》来说,这只是经文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毕摩吟诵此经文的主要目的是把“妮日”引诱开,所以,内容相对于哭嫁歌来说要显得简洁,没有像哭嫁歌那样完全充分地展开来抒发情感。
《妈妈的女儿》尾声即明志部分,描述了女儿出嫁到婆家后欲死不能欲生实苦的痛苦生活,“本想拿绳去上吊,又恐死后背吊绳,垂挂双肩永难消;本想扯株毒草吃,又恐死后背毒草,柯叶摇曳无终了。若在公婆家中死,引起冤家械斗来,弟兄为我把命抛,若回父母家中死,引起诉讼难分解,荡尽家产女心焦。若往山前山后死,路人认为葬虎口,死在蕨下遗人笑。山沟林木一片片,哪株适合女儿吊?悬崖峭壁一排排,哪处适合女儿跳?湛湛河水一条条,女儿适合投哪一条?”抒发了女儿面对现实的无奈之情。《妮日尔果》的尾声则是以祭司毕摩的口吻,先是真诚耐心地劝导“妮日”,姑娘到了出嫁的年龄就得嫁人,这是亘古不变的规矩,“姑娘十七岁,娘家再也没有你的田与地;大蒜到了发芽期,放在楼上也枉自;大麻到了发芽期,放在灶上也枉自;姑娘长到出嫁时,躲在内室也枉自。”然后连哄带劝地说服“妮日”一定要作个好女儿,孝顺地遵循古规,“凡是姑娘都得嫁,别人这样走,你也这样走啊。前辈姑母是这样走了,晚辈姐妹也是这条路,如今女儿岂能躲得过呀!”最后,则用十分强硬的语气强迫和驱赶“妮日”出嫁,要她无条件地快快启程离开,“时至今日此时刻,你愿嫁也得嫁,不愿嫁也得嫁,且能容你由着性子来!”并与“妮日”定誓言,从此永世不得再回来,家里已经没有什么值得她留恋了,“父母身边寒彻骨,野外雪霜暖融融”,不仅父母兄弟姐妹已经嫌弃她讨厌她了,甚至连家里的牲畜及锅庄、门槛也都嫌弃她诅咒她了。让她明白,在娘家根本没有她的立足之地,必须立即启程离开。值得注意的是,现实生活中,彝人最鄙视私奔,但在《妮日尔果》经文中却一再提醒、鼓励甚至怂恿“妮日”快快去私奔、频繁地私奔,如“你嫁到浩书尔库大雪山,私奔来到思易阿莫山,来到思易阿莫山后,再次私奔来到俄木究杜山,来到俄木究杜山后,又再次私奔来到尼扎古喔山。尼扎古喔山,那是妮日理想的婆家,也是妮日最佳归宿地。作祟于人的妮日啊,你要出嫁,定要嫁往最高的山峰,你要私奔时,定要私奔去最深的沟壑。……嫁给梨园后,私奔去李园,嫁给美树林,私奔去石林,嫁给彝族人,私奔去汉区,去寻你的树木父,去寻你的大石母。”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金月芽期刊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