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禁忌,可以区分为经营交易与出纳财货、归还借贷两个方面。其中反映经营交易者两条,即“戊不受田”、“己不破券”,其余均为出纳财货、归还借货的内容。
为什么戊日不能受田?盖原于传统的阴阳五行思想。我国传统阴阳五行学说,以十天干配为五行五方,甲乙属木居东;丙丁属火居南;庚辛属金居西;壬癸属水居北;戊己属土居中。而中宫为君象,民间不可擅用,故自唐宋以来民间即有“中宫之忌”,这便是流行民间极其久远的“月忌日”禁忌。宋儒周密尝言:“俗以每月初五、十四、二十三日为月忌,凡事必避之,其说不经。后见卫道夫云:‘闻前辈之说,谓此三日即河图数之中宫五数耳,五为君象,故民庶不可用。’”[12]我国传统文化以居中为尊,中宫为君象,五行为土,于十干为戊,故民间忌于其日“受田”买卖土地。这是古代政治伦理观念影响民间商业经营的重要表现。
“己不破券”,“破券”当为“立券”,即签订交易买卖契约。己日为何不宜“立券交易”?《周易·革》曰:“革,己日乃孚。”《彖传》曰:“己日乃孚,革而信之。”对于文中所言“己日”,学术界有各种解说,我从“戊己”之“己”。意思是说,在己日之时,毅然实行改革;由于变革及时,民众无不欢悦信任。在己日实行变革,是因为己日有变革之意。《协纪辨方书》说:“在《易》,己日乃革之。己,十干之第六;破,十二辰之第七,其义同也。”[13]即天干的第六位,地支的第七位,方向相冲,性质相反,都有变革、变易的含义;事物发展到这时候,意味着要发生变化,人也应该施行相应的变革。经商治生,图的是发展;而发展之基础是稳定,稳定才能发展。己日有变化、变易的含义,契约定立之时,就隐伏着要发生变化或变易的危机,当然是很不吉利的,所以为古人所不取。反过来看,其中就蕴含着经商订契约,应当诚实守信的价值取向。
“出纳财货、偿还借贷”部分,又可以区别为两种情况。一是不出财与纳财,二是出财与偿还债务。
甲为十干之首,建为十二直[14]之首,元旦则为一年、一季、一月之首,俗称“三元”。人们忌于其日用财,认为如此会使一年不能积蓄,实际上反映了我国民间的理财观,即崇尚节简、慎于用财的理财观念。因为这些日子象征着开始。俗话说:“富从升合起,贫因不算来。”又说:“吃不穷,穿不穷,不会计划一世穷。”一个人在月建初转之时即大手大脚地破费,肯定是“不会计划”,不善理财持家。李商隐《咏史》诗云:“历览前贤与国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勤劳节俭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在《周易》中已有提倡。《周易·节·彖传》:“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这是说,天地阴阳之气互相节制,四时变化才能形成,所以圣人应当以制度节制社会,不损伤财物,不妨碍民众。国家应该节用,个人更要节用,道理是一致的。孔子就说:“节用而爱人。”帝舜曾称赞大禹之德:“克俭于家。” 但若过于节制也不好。《周易·节》上六说:“苦节,贞凶,悔亡。”过中的节,节过了头,就变成“苦节”,成为凶了。所以民间崇尚节俭,同时又讥笑过于节俭者为“吝啬鬼”、“守财奴”。唐太宗即批评隋文帝,说他府库余财而不知赈济百姓。
《敦煌掇锁》说巳午、丙子日不可出财,而庚子、午卯、天遂日纳财则吉。其意义在于,巳午属火,为夏,经商做生意,图的就是红红火火,出财即为“泄”,故忌于其日出财;午卯日纳财吉,午属火为旺,卯属木为相,木又生火,旺相之时有财进,当然吉祥;至于丙子日不可出财,庚子日纳财则吉,理与“甲不开仓”同。子为十二辰之首,干支初转即有破费,至少是理财不谨,故有此忌。子日出财不吉,进财自然吉祥,象征着日后财运亨通。“天遂日”所指不明,留以存疑。
说癸丑、壬戌日还债吉,可终身不负他人债;癸亥日还债凶,并且会使人终身负债。从这三天的干支含义看。癸为天干之末,表示一轮已毕;丑为地支之初,但又不是第一,表示此人善于理财、会过日子、守信用:事情一有好转,便及时还债。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李义山《杂纂》称有钱不还债为“痴顽。”[15]
壬戌是六十甲子的倒数第二日,再过一日便是花甲重开,日新月异,于其日还债,表明其人善于理财持家,故吉。
至于癸亥,为六十甲子之终,古人谓之“穷日”,兵家忌于其日出兵。《后汉书·邓禹传》:“明日癸亥,匡等以六甲穷日不出,(邓)禹因得更理兵勒众。”拖到癸亥“穷日”才去还债,至少说明其人不善理财持家,不会经营,终身受穷负债,看来并不是耸人听闻之虚词。民间忌于除夕之日还债,道理与此相同。
以上这些民间俗信俗忌,看似粗俗不堪,其实蕴含着丰富的阴阳易理和居家治生的理财之道。
四、结论
曾有外国学者认为,东方社会不可能产生近代经济伦理。[16]通过上述对我国民俗中蕴含的取财、理财观念的分析,这一命题无疑受到了挑战。据以上剖析,我国社会自明清以降,不仅可能,实际上已经产生了与近代相似的经济伦理,并且其中许多观念就是放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环境,也依然具有借鉴与启发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刘道超的个人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