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胡万川]工作与认知──关于台湾民间文学
  作者:胡万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13 | 点击数:14991
 

  三

  台灣和中國大陸幾乎同時大約在1920年代前後,分別從日本和西方傳來了近代的民間文學的觀念。也幾乎在同一個時期,各自展開了民間文學的采集工作。大陸方面後來發展的情形如何,由於非本文論點所在,所以在此不予討論。[1]台灣地區的情形,則不論在日據時期或國民政府時期,大概可以說都以關於原住民部份(特別是山地原住民部份,不包括平埔原住民部份)做得較為出色、較合乎科學規範。當然這所謂的較為出色,也仍有其侷限性,因為學者們所重的往往只在原住民的神話、傳說,其他方面相對的就比較受到忽略。但是無論如何就這一方面的成績來說,仍然是相當值得肯定的。關於這一方面的成果,相關的介紹已經很多,筆者前此不久發表的一篇文章也談了一些。[2]

  反而是漢人的部分,不論是閩南語或客家語的族群,相對之下,成果就遜色許多。這所謂的遜色,並不是從出版物的數量來說。若但以泛泛有關民間文學的出版品來衡量,漢人部分的出版數量是絕對不下於原住民部份的。所謂的遜色,指的是合乎民間文學科學規範的工作相對的缺乏。更直接的說,就是漢人部分,不論閩南語或客家語的民間文學,至今仍缺乏合乎科學規範的、有系統的調查采集。

  或許有人會說,從日據時期以迄於今,閩南、客家兩語群的民間文學出版,雖有時冷有時熱,畢竟代有其書,而且於今為盛,怎麼可能會大部分不合乎科學規範?這樣說難道不會太過冒犯?

  筆者絕對無意冒犯別人,但如果事實果真如此,為了求真而說出真相也算冒犯的話,那也是沒辦法的事。

  筆者近年來和地方文化中心合作展開的民間文學采集工作,實際上就是針對漢人族群歷年來相關工作的缺失,積極智笱a救,甚且可以說搶救之道的。我們的工作原則大抵就包含在下文的解說當中,前人出版品的特色以及缺失的情形,當然也在論述比較中,見出分明。

  由於筆者既已漢人族群民間文學的缺失為關注重點,本文所論,若有舉證,自然就以漢人族群的資料為主。

  四

  從日據時代以來,有關台灣民間文學作品的出版,雖然已有一定數量,但較為重要的實際上卻不很多,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應當是1936年來李獻璋主編的《台灣民間文學集》。這是一部至今仍為關懷台灣文學及民間文學的人所寶重的書。然而就以這一部代表性的集子來說,特別是其中集眾人之力共同完成的故事部分,便大多是「作家」們根據民間文學資料,寫得很有「作家個人風格」的作品。也就是說,如果把它們當作作家文學來看待,可能還比當作民間文學來得恰當些。但是我們也並不因此就否定該書的價值,至少在民間文學的調查整理史上,以及台灣文學的發展史上,它仍有相當難得的意義。關於這一點,筆者已有專文討論。[3]

  後來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婁子匡、江肖梅、施翠峰、吳瀛濤等,更出版了不少民間故事、傳說集,缺失不一,但大體和《台灣民間文學集》差不多。他們的缺失可能都因為只看到民間文學的「文學」面,因此反而不能為大家保存真正的「民間文學」資料。

  就民間文學的整體觀念來說,他們做的當然是屬於民間文學範疇的東西,然而需要認識清楚的就是向他們這種改編改寫的工作,只是民間文學整體工作的末端部分,既不是基礎工作,更不代表主幹精神。

  從民間文學的工作傳統來說,調查、采集、紀錄、整理等才是第一步的基礎的工作。有了合乎科學規範的客觀采集、整理出來的東西,其他後續的工作才有紮實的根基。所謂後續的工作,首先,包括學者的研究工作。譬如研究民俗的、研究文學的,以及研究語言的,都可以因為有了合乎科學規範的基礎資料,而可以很放心的以之為據,作出正確的研究成果。其次包括作家的寫作。作家們如果對民間的傳統有興趣,當然可以把這些調查出來的資料加以改編、改寫或甚且取以為另行創作的原始資料。

  除了客觀整理的資料是民間文學的資料以外,作家改寫的東西,一般只能當作作家文學來看待。在民間文學的研究上,作家改編、改寫的東西,是不能當作客觀資料來看待的。(故事類方面,改寫的作品可能保有原來民間文學故事類的主題或母題,這時候如果不能找到恰當的可用資料,或可引以為母題一類的比較研究,但是要注意的是在民間文學研究的領域是很廣的,類型或母題的研究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是故事類的一部分而已。)

  幾十年來台灣地區已出版的(漢人族群的)民間文學,特別是敘事類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大概就都只是改編、改寫過的東西。或許其中也曾有過客觀整理的作品,但是由於從未有人對所據資料來源、整理的原則等重要訊息,做任何適當的說明,因此後來的讀者們也就無從知曉哪些是客觀整理的東西,當然更不能代為判斷何者是確實可據的資料。

  歌謠類的文字,改寫的情形比較不嚴重,但是資料出處,原來講唱的情境為何等,和故事類一樣少見有客觀的說明。這也就是說幾十年來出版的有關民間文學的東西,雖然為數也已不算很少,但大都只呈現了「文本」(Text),而且多半只是經過改編、改寫的「文本」。從那些改寫的「文本」,我們對於民間文學原來的樣態,流傳的情形,不可能有怎樣深入的了解。因為這樣一來,不只民間文學所含的語言、民俗等內涵稀薄了,連文學這一方面的意蘊也已變調或模糊了。

  對民間文學「文學」方面的理解,是離不開它的語言內涵和民俗背景的。幾十年來我們看到的有關漢人民間文學的出版品,既大多只是已經改寫(有的是根據他人的改寫再改寫)的文本,少有依民間文學的科學規範而紀錄保存的東西,因此說漢人族群的民間文學工作,成果遠不如原住民部份,是有一定道理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台湾东华大学民间文学研究所网站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苏赫巴鲁]谚语说长调——《长调有多长》随想
下一条: ·[杨利慧]神话一定是“神圣的叙事”吗?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