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胡万川]工作与认知──关于台湾民间文学
  作者:胡万川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13 | 点击数:14989
 

·2006花莲民间文学采录研习营讲义:花莲教育大学民间文学研究所主办·


  一

  自從1992年春季,筆者和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合作展開民間文學采集工作以來,已將進入第五個年頭。其間1994年起,彰化縣立文化中心也配合展開工作。在兩個縣立文化中心的積極配合之下,至今已總共有將近三十冊(每冊約兩百頁左右)的結集成果。

  在工作的過程當中,免不了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由於同仁的努力與合作,認真的面對問題,因此不論問題解決情形如何,經驗都累積成了知識。

  成果結集出版之後,當然就有來自不同方面的不同意見,或是讚許,或是質疑。有的已寫成了文字,但更多的是口頭的傳達──就像民間文學是由口傳的一樣。特別是一些質疑的意見,幾乎全是從口頭傳遞而來。

  讚許的意見就不必提起,倒是那些質疑的意見,筆者覺得應當找一適當的機會,作一個較為完整的回答,因為不論是讚許或質疑,總是代表了關懷,而讚許的意見表示的是對我們作法的同意和肯定;質疑的意見則代表了不一樣的看法。這些不一樣的看法,牽涉到的不只是采集、整理的問題,更是攸關民間文學、民間文化整體認知的問題。

  由於提出質疑的人總是從事文學或文化的工作者居多,他們的意見因此就頗具代表性,代表了從過去數十年到如今,一種似是而非、不很正確的民間文學觀。正是這種似紫非朱的民間文學觀,模糊了對民間文學的正確認知,長期阻礙了民間文學從調查到研究的整體工作。如果讓這一類不正確的觀念繼續流淌下去,則不止一般人對民間文學的意義永遠無法真正的了解,學術界、文化界對過去民間文學工作的缺失,也將無從稍作彌缺補憾的工作。

  二

  提出質疑的人所提的問題其實都很間單,正因簡單,卻又似是而非,才是致命所在。其中比較代表性的大概可歸類如下:其一,民間文學的收集不是早就有人作過了?而且出版了不少,有人已經用民間文學寫出了不錯的東西,反正就是那麼一些東西,再怎麼調查還不都是一樣?何必再勞師動眾的進行什麼采集的工作。

  會提出這樣一些問題的人,大概對文學或民間文學有興趣,或甚且自以為曾經從事過民間文學工作的人。因為至少他或他們曾經知道在台灣有人寫過或出版過關於民間文學一類的東西。

  這些問題從學術的觀點來說,其實相當的膚淺,但是如果把它作為一個可供討論的話題,或討論的方向,卻也問得有意義,因為其中牽涉到很多有關民間文學的認知問題,包括什麼是民間文學,怎麼去調查、整理,怎麼利用或改編、改寫等一大串重要的基本觀念,甚且也隱含了對過去台灣地區民間文學工作如何評價的問題。

  其二:有人認為現在大家都說國語,在文字的閱讀上,更大都只能讀國語,因此民間文學的調查采集,又何必作什麼原語紀錄?反正紀錄了也不會有人去看。提出這種意見的人,有的更似乎很明確的指稱,現在會講閩南話的大學生也看不懂閩南語文字;會講客家話的大學生也一樣看不懂客家文字,更何況原住民族群,看得懂原語記音文字的就更少,因此何必辛辛苦苦地去搞什麼原語紀錄。

  這一個問題也是乍看似乎有理,卻真的是不懂民間文學的科學規範為何物的說法。其中牽涉到的重點是采集整理的原則和方法,當然也是一個關於民間文學基本認知的問題。

  以上大別為兩類的問題,就是筆者聽聞到的最代表性的質疑。這樣的質疑雖然膚湥瑓s已牽涉到怎樣紀錄、整理、以及現階段該不該或值不值得再從事調查工作的根本問題。因此筆者認為必須將這些質疑公開化,在恰當的場合正式提出討論,以便是是非非早有定論。

  本文的主要方向在於民間文學基本觀念的討論,所重之點更在於采集、整理等工作原則的介紹。而行文既以前述他人的質疑為話題,討論的過程中,便自然包含了對前述疑難問題的回答。

  希望本文是一篇引玉之磚,而後能有更多的人,投出更詳審的精采論述,使台灣的民間文學,能在更多的關懷、更正確的認知下,早日發揮它在文化傳承上的重要作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台湾东华大学民间文学研究所网站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苏赫巴鲁]谚语说长调——《长调有多长》随想
下一条: ·[杨利慧]神话一定是“神圣的叙事”吗?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