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09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09年会专区

[光映炯 张晓萍]基于旅游人类学视角的民族节日传承与发展
——以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
  作者:光映炯 张晓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07 | 点击数:9977
 

 

中国民俗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
 
基于旅游人类学视角的民族节日传承与发展
——以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
光映炯   张晓萍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
 
摘 要:在旅游场景中,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的节日文化内涵与传承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泼水节”和“旅游”之间有着“仪式”功能上的契合,“泼水节”被旅游开发和打造可以看作再一次的“传统的发明”。民族文化通过民族节日在“舞台真实”的展演中传承着独特的文化符号,而且以旅游开发催生的“文化再生产”的形式进行着传承与发展。不同的是,政府和大众也参与到这场现代背景下民族文化的传承中;传承场还特别多了旅游场域的大力作用,现代大众传媒则从各个方面改变和型塑着现代民族文化的风格与模式。
 
关键词:传统的发明;舞台真实;文化再生产;旅游场域;传承机制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郭海红]对坪井洋文“民俗文化多元论”思想的考察
下一条: ·[高伟]浅谈连云港地区石祖崇拜习俗功能的嬗变
   相关链接
·[余红艳 孟宇卿]民间传说核心景观的参与式文化再生产研究: 以“白蛇传传说”为例·[罗瑞玉]文化再生产:信息时代非遗“出圈”现象探析
·[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毛心韵]儿童绘本与地域文化的再生产
·[贺少雅 孙英芳]民间礼俗的生成机制及其文化再生产·[薛凡玥]旅游演艺的创新探索
·[刘惠萍]民间信仰的正典化与现代化·[蔡郎与]文创视野下的“非遗”生产性保护研究
·[金泽]当代中国民间信仰的形态建构·[周园]近现代多重语境下的怒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金源]台湾头城抢孤习俗的再现与文化再生产·[艾菊红]文化再生产与身份认同: 以澜沧拉祜族的旅游业发展为例
·[黄雯]畲皅节建构与文化再生产的实现路径·[王明远]地方传统的发明与地方核心地位的再造
·[赖婷]传统的发明·[王霄冰]仪式的建构与表演
·[周星]赵玉燕著《惧感、旅游与文化再生产》序·[施爱东]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真”与“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