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2009年会专区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历届年会2009年会专区

[周云水]文化交流与独龙族妇女文面的隐语
  作者:周云水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06 | 点击数:6056
 

 

中国民俗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
 
文化交流与独龙族妇女文面的隐语
周云水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摘 要:独龙族妇女文面作为独龙族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民俗,将随着文面女这一民俗承载主体的陆续离世而逐步消逝。围绕独龙族妇女文面开展的调查与研究,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交流引发民俗变迁的功能机制。独龙族妇女文面习俗的产生与湮灭的过程,反映了文化交流对民俗的直接作用。独龙族本土文化中不同群体、外来文化中不同角色的个体对妇女文面这一民俗的态度和看法,在多元文化交流过程中不断地更新和重塑,进而影响和改变着民俗承载主体的自我认同与自身价值尺度。对独龙族妇女文面这一民俗的田野调查表明,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的民俗变迁是多元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中心与边缘文化之间互动的结果。
 
关键词:文化交流;民俗变迁;独龙族;妇女文面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赵德利]民间庙会的“非遗”保护与开发规范
   相关链接
·[李华文]从官帽顶石演变看元明清时期多民族物质文化交流·[俞杰]滇池神马传说:文化交流与祥瑞宣传
·[查汗]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视野下新疆《江格尔》史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建构·[林海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动物使用”的伦理困境
·[王丹]多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仙妻”形象研究·[王天鹏]中国民俗学70年:社会转型视角下的民俗变迁刍论
·[钱寅]时间`空间`命运·[海力波]金液与苏摩:唐代志怪中的印伊文明元素
·[刘晓峰]东亚视域下的琉球石敢当文化·[李容芳]文化秩序与少数民族村落仪式民俗变迁
·[张明明]“海丝之路”背景下的中琉妈祖信仰书写及其文化交流意义·走进“一带一路”非遗传承文化交流论坛举办
·吴新峰:《多元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新疆世居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独龙族的“卡雀哇节”:剽牛祭天庆新年
·[肖志鹏]旅游开发对乡村民俗变迁影响·[毛巧晖]文化交流与民族特性的凝铸:基于京族口头叙事的考察
·“苗族蜡染”讲座在马耳他举办·专题║ 《西北民族研究》:“一带一路”与文化交流
·[谢中元]“一带一路”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论·维吾尔民歌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