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原道训》:“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象鳞虫。”为什么要扮饰得象鳞虫呢?高诱注释说:“文身,刻画其体,内墨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蛇龙不害也,故曰以像鳞虫也。”《史记·吴大伯世家》也有一段记载:“……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应劭曰:“常在水中,故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其伤害也。”类似的说法还有《说宛·奉使》:“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象龙子者,将避水神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拈出来给予强调,解释的口径又如此相似,可见早就是固定的认知模式了。文身而避蛟龙等水神之害,显然是祈愿图腾文身所能起到的保护作用,但这却不是具体可以操作的保护措施,而是呼唤或期待着超自然力笼罩的图腾行为。
面对这一现象,古来不少学者不只记录,更会追寻其历史渊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汉书·地理志》:粤地,“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会稽,文身断发。”是说这些图腾现象可以追溯到远古,有着历史的承传。
如前所述,当中原一带经过理性化的洗礼过后,文身更多在保留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群落之中了。这类资料极多:
《山海经·海内南经》:“雕题国……在郁水南。”郭璞注:“点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哀牢夷,“刻画其身,象龙文,衣皆着尾。”身刻龙纹,衣附尾饰,显然已不是单纯的文身,而是典型的文身向服饰过渡或二者融一的形象。
《隋书南蛮传》序:南蛮,“古先所谓百越是也。其俗断发文身,好相攻讨。”
《海槎余录》:“黎俗,男女周岁即文其身,自云,不然,则上世祖宗不认其为子孙也。”在这里,文身明显有着部族的标识作用。
应该说,这类图腾人体装饰不象画身画脸那样短时间内会发生变化,而是固定形态的。除却文身而外,先民还以结发、凿齿、镶唇和穿鼻形式等对身体加工和变形,来达到与图腾同体的目的。宏观看来,这种固定的图腾人体装饰,实质上是沿着神话思维向前推衍的文饰现象。它虽与后世的覆盖装身的衣物相比显得粗放荒蛮,但因其处于历史源头的制高点上,仍为人类的着装心理奠定了广泛的基础。
在这里,我们首先感觉到了图腾崇拜背后的生存与安全意识。上述所谓“文身,刻画其体,内墨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蛇龙不害也”;所谓“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其伤害也”;而不文身呢,“则上世祖宗不认其为子孙”云云,突出强调的正是这一点。可见我们的先民如痴如迷地拜倒在图腾面前,并采取种种手段向图腾认同,就是为了在精神上能依赖冥冥中的图腾或图腾化的祖先并获得被荫护的安全感。弗雷泽说:
图腾氏族的成员,为使自身受到图腾的保护,就有同化自己于图腾的习惯,或穿着图腾动物的皮毛,或辫其毛发,割伤身体,使其类似图腾,或取切痕、黥纹、涂色的方法,描写图腾于身体之上。
对图腾颇多关注与研究的闻一多也一再强调图腾的安全祈愿意识。他说,我们“怀疑断发文身的目的,固然是避免祖宗本人误加伤害,同时恐怕也是给祖宗便于保护,以免被旁人伤害”。(8)事实上,获得精神上的安全感,不只是图腾行为,也是缘此而起的服饰不可忽略的功能之一。倘若在社会交往中以图腾为辩识标记,自然会在同族同祖同宗的人群中唤起一种“同是尊此图腾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认同心理与亲和意识。人是群体生存的高级动物,皈依群体可获得惺惺相惜的灵魂上的交流与对谈。一群同祖同宗的先民,出于对生命的珍视,自然会关注奉为图腾的祖先,因为那是生命之源;也自会关注同祖同宗的兄弟姐妹,因为那是同根的枝叶。从这个角度看,那图腾的人体装饰或浓或淡地有着别样的滋味呢。
在远古先民痴迷的图腾崇拜背后,仍不乏理性追求的自觉意识。这是难能可贵的。今日着装不也充分考虑安全因素么?甚至有专门的款式如安全帽,消防衣,防弹衣,工作服等等,这里难道没有集体无意识的积淀与影响,没有承传而来的远古先民重视生存安全的文化基因么?推已及人而不难想象,远古先民处于生存艰难之境,随时都会有灭顶之灾,生存安全便成为首先考虑的问题。绘刺图腾形象于已身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生存下去,获得心理上强大的支撑和抚慰,从而抵御可以感知的或不可预料的攻击与伤害。值得注意的是,图腾文身的动机无论是向崇拜物邀宠认同或假装同类,都以与图腾同体的形式营造着新形象的出现,生命新质的展示。这无疑已具有着遮掩扮饰味道了。而升华生命质量、遮掩扮饰形象都是后世服饰的主要功能和效应。
四、图腾人体装饰向服饰的过渡
罗马尼亚学者亚·泰纳谢说:“图腾崇拜激发出原始的艺术,尤其是塑造图腾崇拜物、植物和动物的形象。”中外不少学者都注意到,为图腾崇拜所激发,在远古氏族生活、服饰和艺术形式中,都留下许多图腾的遗迹。
在远古时候,图腾艺术往往以固定和非固定的人体装饰进入服饰境界的。固定的图腾人体装饰主要有文身等,非固定的图腾人体装饰两部分,有画身画脸和衣装饰物等。倘若划分阶段,第一步为画身;进一步文身;最后演化为衣饰覆盖装身。虽然它们可以彼此交错互融,错位共存,但仍可看出它们之间清晰的层次感,有着从相对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服饰文明进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秦岭醴泉──张志春个人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