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张志春]图腾说:服饰起源新论
  作者:张志春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03 | 点击数:19877
 
何星亮先生《中国图腾文化》一书认为,图腾文化是中国文化最基层的文化。最基层也者,仿佛高楼的地基,仿佛大树的根系,仿佛江河的源头,后来的一切当由此生发而来。若顺着这一思路延伸开去,我觉得似乎可以说,最初的画身画脸图腾艺术,是人类文化初萌期的“元艺术”,不只是服饰与化妆,一切艺术应当从此生发开去。这里需要一种富有穿透力的历史眼光和发展意识,否则就会出现种种误读。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画身画脸继续以图腾文化的氛围,向艺术向生活领域全方位地渗透和投影,最终会在漶漫风化中消失了自己,而纯形式的直系承传也难免理性化和世俗化,这可以具体说到化妆,如后来的文身;如后世的画眉(杜甫诗歌描写的贵妇人“淡扫蛾眉朝至尊”;朱庆余诗中新娘倚在新郎身边“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情景;以及杜甫看到小女儿恨铁不钢的“狼籍画眉阔”等等)、画唇、额黄(木兰辞“对镜贴花黄”;唐五代诗词中的“半额微黄金缕衣”、“额黄侵腻发”等)、花钿(亦叫花子、媚子,是将各种花样贴在眉心的一种装饰)、画颊(用丹或墨在颊上点点儿的一种装饰,点出的点儿很象一颗痣如美人痣之类。)等实用美饰似应从此而来,但那却是亲切甜媚的娇好与美感,没有了原始先民那种图腾画身画脸的神秘性和崇高感,如同纯装饰的图案轻爽的形式从图腾及原始宗教内容演变而来,成为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轻的装饰点缀。
 
三、图腾扮饰之初:文身
 
文身就是在身上刺画图案或花纹。从甘肃、青海等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人面陶器上,我们就可以看到文身的遗迹。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文身就广泛流传于越、吴、楚等地及黎、傣、高山族地区,尤以百越族地区为盛行。《礼记王制》:“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东方曰夷,断发文身。”孔颖达疏:“文身者,谓以丹青文饰其身。……越俗断发文身,以辟蛟龙之害,故刻其肌,以丹青涅之。”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文身比起画身似乎野蛮了点儿,但对于动辄杀身以祭,饱经血与火洗礼的原始先民来说,这已是渐渐趋向文雅的神圣事体,因为它在图腾行为中带有平和美饰的意味了。而且相对于画身画脸的图腾纹饰符号来说,文身以其固定的图腾人体装饰可使之陪伴终生而更具耐久性,再说图腾人体装饰以其切、刺、染等伤皮动肉的痛楚感,会唤起文身者顽韧的意志力,在对痛苦的忍耐与超越中获得灵魂的洗礼。特别是,通过切痕、黥刺等手段造成与图腾同体的文身行为,能唤起神圣感和尊严意识。                                                                                     
既然以涂色、切痕、黥刺等方式,在人体上描写图腾的图形,或者描写图腾的某一部分以代其全体,或作象征性的描绘以代表图腾,那么文身中大量的动物图象,不就是人与鸟兽同体的形象么?这就让人联想到古代文献中大量类似的记载。如《山海经》中大量出现神祗的形象:“龙身而人面”、“人面而马身”、“羊身人面”、“人面牛身”、“人面蛇身”、“人身而羊角”、“人面而鸟身”、“豕身而人面”、“必首阳之山,自首山至于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等等,这几乎是统一的格式怪异而新奇的形象。这种半人半兽的形象如此普遍,以致后来者的解释也是这一思维的延伸。《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不只女娲,我们的先祖伏羲也是人面蛇身……,在这些神话人物以人体与鸟兽生硬性怪异组接的形象里,我们可以在相当广阔的时空范围内来猜测,它们莫非就是远古图腾人体装饰文身或扮饰的汇聚与记录?不少学者对此作肯定的判断。或者原初是近乎荒诞虚拟的图腾形象,但在彼时彼地因其文身扮饰却成为服饰神圣的起源?是服饰从款式到色彩、图案等等得以模拟延展的动力和出发点?莫非服饰就产生于人们为了将自身扮饰为图腾物的实践过程中?这里提出假说,将从纹身到外在添加物的扮饰看人体装饰或者服饰发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因为有着大量的历史文献材料可以作为佐证。
《礼记·王制篇》:“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陈皓解释说:“雕,刻也。题,额也。刻其额以丹青涅之。”东夷南蛮都披散着头发,在额头刻上纹饰并以染料涂抹,这自然是遍及社会各个角落的文身现象。这一文献的表述,弥漫着中原华夏衣冠文化的自豪感,是进步到一定高度后回过头来,对于不无荒蛮气氛服饰习俗的新奇与惊叹。而这新奇与惊叹,从历史角度看有着变幻时间为空间的转移,因为华夏衣冠文明的源头,原本也是画身画脸、断发文身、雕题交趾的。只不过农耕文明的发展与繁荣,使得理性精神长足地发展,加诸气候的演变,使得处于中原的华夏先民较早地以衣冠取代了被发文身,雕题交趾。但这一在图腾观念指导下的文身人体装饰之类,在历史的惯性下仍在中原文明圈子内留存,也有一些转移到鞋帽衣物等服装款式中去了。而这些,恰恰相反如孔子所说:“礼失之而求诸野。”作为一种原始性的文化积存,这种服饰图腾现象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更多的保留。从古至今不少文献充分地记录了这一点:
《左传·哀公七年》:“……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岂礼也哉。”
《战国策·赵策》:“被发文身,错臂左 任,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 是冠秫缝,大吴之国也。”
《淮南子·泰族训》:“剜肌肤,追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为之,以求荣也。”高诱注:“越人以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荣也。”这种心态前边已经分析过了,虽说刺皮破肉在今天看来是痛苦不堪的整体,但居于南方的先民们却引以为荣耀,因为所刺的文饰“为龙文”,是图腾崇拜的符号标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秦岭醴泉──张志春个人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张志春]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下一条: ·[张志春]裸裎艺术的文化源渊
   相关链接
·[吴晓梅]符号与传统:南北盘江流域布依服饰国家叙事研究·[李滢钰]性别视角下的广西瑶族服饰传承发展研究
·[李娟]山西北朝多民族服饰文化融合实践·[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
·[吴晓东]阴阳对立观念与门神的起源演变·[宋双意]河口瑶族服饰调查研究
·[漆凌云]陈寅恪民间故事研究述评·[刘欢]从江县摆翁村盘瑶服饰文化研究
·[周雨童]诗意空间·地域色彩·传承发展·[谌红雨]布依族服饰图腾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浅析
·[巴莫曲布嫫]十年行走,不忘初心──《中国彝族传统服饰图典》小引·[刘守峰]柳田国男晚年的海上心路
·[任晓波 刘刚]文山壮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查研究·[叶涛]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牛郎织女传说的起源与流布
·[周翔]山与海的想象:盘瓠神话中有关族源解释的两种表述·[袁学骏]河北耿村起源性神话研究
·中国西藏摄影及非遗文创服饰展在蒙古国举行·[吴晓东]“苗族杨姓不吃心”故事的演变与习俗的起源
·[尹晓龙]西汉太一神祭祀与元宵节起源·春节:对联与门神的起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