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田兆元]秦汉时期东南学术文化的演变与地域文化传统
  作者:田兆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8-11 | 点击数:13172
 

  一,太湖辞赋之学与《楚辞》传播

  战国与秦王朝统治时期,烽烟四起,弦歌弃绝,风骚委地。血腥的战争取代了优雅的歌舞,中国古代的艺术文化遭到了摧残。或许,西部的陵墓营建十分忙碌,气势也十分宏大,但是,倾天下之财以为一人死后独享,这种野蛮不应该因为我们现在的旅游景气而忘却。当楚人建立起“张楚”政权,同时,也把豪壮而悲凉的楚歌弘扬。他们同样对万世基业深表忧虑,但不再企望土质的金戈铁马能够挽救垂死的命运,他们选择心灵表达,选择优雅而豪壮的歌舞,让永恒之念变成不朽的诗章,这或许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区别。武力不是万能的,汉初的社会选择了休养生息,这是一项充满人道的举措,也就基本铸就了汉文化的人文特征。汉初的统治者不再把专制统治作为根本选择,这样,文治的成就开始凸现。

  刘邦项羽的楚歌都唱得好,无论是《大风歌》还是《垓下歌》,都是雄健而悲凉的,他们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而是真实人生感受的体验。成功者忧虑无限,“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不相信他的江山传万世以至无穷。而力拔山的英雄也垂泪对美人。这种楚歌的吟唱使汉王朝在其初期带有浓厚的楚文化特质。

  将这种楚风鼓起来的却是东南与太湖流域,而不是荆楚故地。班固说:“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皆以显名。汉兴,高祖王兄子濞,于吴招致天下娱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而淮南王安都寿春,招宾客著书,而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故世传《楚辞》。”(《汉书•地理志》)这就是说,《楚辞》就是因为吴地的学者的传承才流行于世的。如果说秦火以后,《诗经》是齐鲁三晋的学者所传,《楚辞》则由东南与太湖流域的学者所传。东南与太湖学者不仅传《楚辞》,还创造性地发展了赋体,开创了一代文学的代表式样,厥功甚伟。

  这其中,吴王刘濞起了重要作用。汉代的制度与秦不同。由于秦灭诸侯,遭到强大的反抗,最后推翻秦王朝的,与其说是农民起义,不如说是六国贵族后裔的复辟。汉选择部分分封,是在臣下的分土愿望强烈的背景下出台的。要评价汉初制度的得失是困难的,但它的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至少,吴地的经济在刘濞的统治下很快恢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是相对幸福的,因为他们没有沉重的赋税负担。吴地在煮盐铸铁自由的背景下,成了十分富庶的地区,富比天子。财富积累了,门客也联翩而来。所以,诸侯门下又恢复了战国时期士人云集的状态。

  《汉书•邹阳传》:“吴王濞招致四方游士,(邹)阳与吴严忌、枚乘等俱事吴,皆以文辩著名。”显然,这是一个有规模的文士集团。传《楚辞》者主要两大侯国,一为淮南,一为吴国。邹阳齐人,观其后《狱中上梁王书》,则见《楚辞》之风,不仅用典多似,而含冤之声,忠诚之义悉同。而严忌与枚乘则是《楚辞》作家和汉赋的开创者。起初,三人同扶吴王,后吴王反叛之心渐显,邹阳、枚乘均上书婉谏,吴王不听,于是,三人即奔梁国。

  枚乘曾为吴王郎中,吴王欲反,枚乘上书力谏,文采斐然,析理精当。其中精彩者如:“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县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今欲极天命之寿,敝无穷之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走上天之难,此愚臣所以为大王惑也。”显然,这是一种战国策士的文风。可惜,吴王还是不听。于是,枚乘作《七发》之赋,欲警醒吴王,不要在危险的路上走得太远。

  《七发》假托楚太子有疾,吴客往见。太子奢靡淫佚,邪气外侵,病体怏怏。客说七事以启,或游览,或观声乐,或观涛,而竟以妙言要道打动太子,使其大汗淋漓,霍然病已。《七发》最后讲道:

  客曰:将为太子奏方术之士有资略者,若庄周、魏牟、杨朱、墨翟、便娟、詹何之伦,使之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孔、老览观,孟子持筹而算之,万不失一。此也天下要言妙道也。

  如此要言妙道,是为了让人万不失一,显然,这一下就把赋体定位于劝勉的范畴。赋便不是一般的抒情达意的工具,而是用于进谏,尤其是下对上的规劝。然而,由于上下身份的差异,这种规劝又必须是委婉的,因此,这就是后来赋体“劝百讽一”特征的雏形。枚乘开创了汉大赋的传统,成为汉赋体制的奠基人。

  枚乘的《七发》不仅开创大赋新体,其中的楚太子和吴客的对话正反映出吴楚文化的关联。尽管这个楚太子为虚拟,但吴楚关系在赋里也是最清晰的表述了。据《汉书•荆燕吴传》载:“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赋中则言楚太子,其中讽谏十分明显。

  当时同在吴王门下的还有庄忌。他们因吴王不听所言,便一起到梁王府上去了。而“梁客皆善属辞赋”,又是一个辞赋中心。梁王带着这批人上朝,司马相如看见,高兴坏了,见到了知音。可见,当时侯国的辞赋创作比朝廷繁荣。

  庄忌本名严忌,东汉人避明帝讳而改严为庄。据《汉书•艺文志》载,庄忌有赋二十四篇,今存《哀时命》一篇。王逸说是哀屈原之不幸而作。《哀时命》开头就说:“哀时命之不及古人兮,夫何予生之不遇时。”其表现手法一般,但其独特意义在于接贾宜所继承的不幸文士的牢骚情绪,把《楚辞》的这种精神传下去了。《哀时命》是一种模拟,而其意义也在模拟,因为模拟而形成风气,促进了楚风流行及《楚辞》的传播。

  这个吴王门下的吴人主体辞赋集团在梁王府里进一步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楚辞》的传播和汉赋的发展。汉武帝听说枚乘的大名,想见他,可是,枚乘死了。枚乘有庶子枚皋,能为辞赋,被招入宫,大得其宠,作赋百余篇。严忌有子严助,善对策,得汉武帝宠幸,也作赋数十篇。枚皋、严助和东方朔、司马相如成为皇家的御用辞赋班子。

  严助还将会稽老乡朱买臣推荐给汉武帝。朱买臣好读书,不事产业,采樵售卖以为生。好讴歌道中。及见武帝,为说《春秋》,言《楚辞》。武帝甚悦之。朱买臣在政事上颇有成就,也为辞赋。汉武帝对《楚辞》和汉赋有特殊的兴趣,亲为骚体歌数阙,显示不同凡响的才华,将崇尚《楚辞》的风气推向一个高潮。武帝曾让淮南王解《离骚》,可这淮南王天亮时受诏,吃饭的时候就交上去了,也太草率。或许淮南王解的那个《楚辞》本子不够完整,甚至就是《离骚》片断。由于中央与淮南王微妙的关系,武帝不可能与淮南王交流太多的体会,太湖流域的这班小臣就成为武帝与之切磋《楚辞》的主流队伍。严助和朱买臣传播《楚辞》的贡献要大于淮南王刘安。似乎淮南子没有自己进献本子,而是朝廷已有《楚辞》本,汉武帝请他解释解释。今天我们见到的《史记》、《汉书》关于《楚辞》的三次最早的称谓,只跟吴王濞之门客枚乘、严忌、邹阳和武帝朝中的严助、朱买臣相关联。所以,吴地学者是《楚辞》的第一批传承者,而武帝则是在朝中大力提倡而形成崇尚《楚辞》的风气的。另外,《汉书•王褒传》称:“宣帝时,修武帝故事,讲论六艺群书,博尽奇异之好。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颂读。”显然,武帝故事包含两方面,一为六艺群书,一为《楚辞》,可见《楚辞》在汉文化全盛时期是何等的重要。

  如果说北方传承了《诗经》,南方太湖流域则传承了《楚辞》。

  太湖流域的辞赋之学为树立汉文化的独特个性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把逃过秦火的《楚辞》传下来,又开创汉大赋先河,确立汉赋的特质,为太湖学术和整个汉代学术增添了光彩。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蜥蜴残梦 2006-08-05 09:30:5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左玉河]由“文明结婚”到“集团婚礼”
下一条: ·[田兆元]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过程中的神话认同
   相关链接
·[杨东晨]论先秦至秦汉时期岭南的民族及其经济·[王子今]秦汉时期的“虎患”、“虎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