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王霄冰]礼贤城隍庙: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
  作者:王霄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18 | 点击数:22051
 

  七、相关的理论分析和结论

  礼贤城隍庙及其庙会的形态与功能转变,在中国当代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今天的人们在面对各种历史遗留物时,往往会表现出一种类似的复杂态度:一方面,身为脱离了传统的现代人,心底都不自觉地拥有一种怀旧情绪,希望能够留住传统、回归过去;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人们对于传统的行事方式又存在着一种天然的陌生感和拒绝态度。由此便会造成当代人在文化选择上的那种进退两难的处境。以礼贤城隍庙而言,它那高柱粗梁、飞檐翘脊、雕梁画栋的传统建筑风格,确能让观者肃然起敬。加上种种美妙的历史传说,更是能让人们对过去的历史心驰神往。所以这里就成了当地民众引为骄傲、受到广泛爱护的“记忆之所”。然而一旦涉及到具体的庙会拜佛活动,庙管会的成员们就会觉得是在搞封建迷信,是不符合党的政策和当代社会潮流的。包括参与活动的年轻人们,也会觉得那都是只有没有知识的老人和妇女们才会热衷的事情,自己只不过是来帮帮忙或是凑凑热闹,由此便造成了在操作时不够认真、“偷工减料”、简化程序等现象。然而一旦当事人匆草了事,简化掉了庙会活动过程的最中心(往往也是信仰色彩最浓厚的)部分,老人们就会觉得这种作法不伦不类,和传统的庙会相比既不地道也不热闹。

  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像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就应该在新的社会环境之下,理性地对待民间信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城隍庙和庙会一类的民间宗教文化,累积了来自各个时代、各个阶层的创作与传承主体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并兼备多种社会功能,因而有其生存的合理性和自身发展的规律[7]。面对这样的文化遗产,借用高丙中的话来说,当下的诉求应是“让民间信仰在公共知识中‘名副其实’,在人民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归其本位’”[8]。这里我还想再增加一点,就是文化遗产作为被保护起来的历史遗留物,既已失去了原来的社会背景和所依存的文化体系,而且在文化功能上也已发生了改变。对于这种孤立的文化事象的复兴,是绝不可能完全把我们带回到过去的历史当中的;它最多只能通过一些在特定的场所与场合的表演行为,来激活共同体成员的文化记忆。因此,民间信仰活动的当事人和参与者,也完全不必担心会重新误入到“迷信”的歧途中去,而是应该放心大胆地去挖掘和恢复传统。正因为一切都只不过是一场“戏”,所以才要更加准备得周到、唱得投入、演得尽心 — “假戏真做”,才能真正再现传统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Pierre Nora. Erinnerungsorte Frankreichs. München: C.H.Beck 2005.

  [2] 参见Nicolas Pethes 和 Jens Ruchatz (主编). Gedächtnis und Erinnerung. Ein interdiziplinäres Lexikon. Hamburg: rowohlts enzyklopädie 2001, pp. 199-200.

  [3] Pierre Nora. Zwischen Geschichte und Gedächtnis, Frankfurt/M: Fischer 1998.

  [4] Etienne Francois 和 Hagen Schulze (主编): Deutsche Erinnerungsorte. München: C.H.Beck 2003.

  [5] 丹尼尔•格拉那-贝恒斯. 美洲殖民时代前期的图形文字和记忆: 以墨西哥普埃布拉州的高庭昌为例[C]. 何少波, 译 // 王霄冰, 迪木拉提•奥迈尔. 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7: 78-97.

  [6] 参见David Johnson. „The City-God Cults of T’ang and Sung China“, 刊载于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45, no.6, pp.363-457.

  [7] 刘锡诚.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 载《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 pp. 31-37.

  [8] 高丙中.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题的民间信仰.《江西社会科学》2007.3, pp. 146-154. 引文出自152页.

 

  Temple of City God in Lixian: lieu de mémoire of Local History and Culture

  WANG Xiaobing(Institut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4 / Institute of Sinology, Munich University, Munich, Germany 80539)

  Abstract: When tradition is separated from the daily life in modern society, people usually try to keep them alive through safeguarding so-called cultural heritages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ir cultural memory. The Temple of the City God in Lixian was originally a religious site, but it became a public building which connects local people with the past and helps to identify them with the local culture. It is somewhat of a kind of lieu de mémoire in which local history and regional culture are condensed. Also the revitalized annual festival is not a religious festival anymore, but a cultural event with symbolic performances. If we realize the functional change of the temple, there is no reason for the organizers and participants to fear political conflicts. They should concentrate on the dis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s, whether religious or secular, and let them flourish freely in a new social context.

  Key words: Folk Belief; Cultural Heritage; Temple of City God; Temple Festival; Social Memory

  (编辑:赵肖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王霄冰空间

上一条: ·[黄宇雁]祗园祭山鉾巡行与“二十四孝”
下一条: ·[田兆元]让封建迷信一词作古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于佳卉]有神若飞来·[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