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王霄冰]礼贤城隍庙:地方历史与区域文化的“记忆之所”
  作者:王霄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0-18 | 点击数:22049
 

  二、传统的庙会活动

  礼贤城隍庙的庙会,一般设在农历的五月十五,过去被称为“拜老佛”、“看老佛”或“赶五月十五”。选择这一日期的原因,据说因为是“城隍菩萨的生日”。据村里老人回忆,传统的庙会前后共进行七天,即农历五月十二日至十八日[④]。七天里每天都要在城隍庙门口的戏台上演戏一本(下午和晚上各演一场,称为一本戏)。演戏的目的,主要是吸引远近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小前来看戏、游玩。为了看热闹,地主家雇用的牧童、长工、烧火婆娘可享受三天假日。人们纷纷借此机会,走亲访友,所以直至礼贤附近三、五里的大小村庄,家家户户都宾客满堂。客人少或没有客人的人家会被视为没有脸面的不光彩人家。其间街上有商家设摊买卖,武术师和魔术师在卖艺赚钱,赌徒们也要来此摆赌、行赌,等等。

  七天期间,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瞻仰佛面,庙里一般要组织好几次把城隍爷塑像抬出去巡游的仪式,共包括以下五大程序。

  (一)出 宫

  庙会前夕,城隍爷要用拉起的龙帐来遮住。等时辰到时,才抬出龙帐外,这就是“出宫”。出宫的时间,在庙会活动前期的农历十二日的晚上。城隍爷出宫后要梳洗打扮,洗脸洗身时需脱得赤身露体,为求体面,不许众人观看,更不让妇女参加,所以,出宫洗身活动在夜深人静时进行。城隍爷出宫时被随椅抬出龙帐,由2 – 4名品行好、有威信且值得信任的村民为之脱衣、洗浴,之后便换上新的衣帽、鞋袜和龙袍。新装都由香客事前捐献,有人还会为城隍菩萨捐新内衣,因为想得到城隍爷穿过的贴身旧衣装,认为取回去后自己穿穿会得到好运,尤其是小孩穿了会“芽善(江山方言,意指生命力强)”。浴后换上新装的城隍菩萨连坐椅一起,被抬到约40 – 50厘米高的垫台上,摆在殿正中,用八块一人高的屏风围起来,由专人轮流昼夜守护、供奉香火。

  (二)祭 拜

  从初十三开始,村上各家各户和外来香客们便用“擎盒盆(当地的一种供放祭品的红漆木器)”,装上祭品和香纸、蜡烛等陆续前来祭拜。各家祭品都要尽量做到丰盛,饭酒佳肴、猪肉禽鱼、山珍海味、水果糕点、应有尽有。祭品在送庙会祭拜前,不少人会放在自家门口先祭拜天地。地方上的有钱人家也会将私藏的文物古董一起拿出来祭摆,以显得富贵荣耀。为增添气氛,庙会还常常特意从外地采购来印度檀香点燃,把庙堂薰得香气四溢。

  (三)还 愿

  平时,有不少香客因本人或家人、亲友遇到这样那样的病痛、灾难,他们祈求城隍菩萨保佑时,往往许愿说,等灾难劫除后到庙会来“还愿”。许下的愿的内容,可以有捐香烛、灯油、猪羊等祭品的,也可以是捐衣帽鞋袜等等的,还有的是许愿在庙会日给城隍庙捐一本戏。到了庙会的会期,大家便纷纷前来“还愿”。初十五的上午,庙会也要特别安排上演半天的还愿戏。一般的做法是,很多家许戏的人拼在一起,演一剧“排八仙”,就算是一本戏[⑤]。这样,一个上午便可以完成许多本“还愿戏”了。演还愿戏时,许愿者要上香烛揖拜,鸣放鞭炮,捐戏者还要给剧团班子送红包。整个上午,“排八仙”的锣鼓喧天,鞭炮轰鸣,热闹异常。

  (四)迎 佛

  也叫“迎菩萨”,就是抬城隍爷出去巡游。这是十五日下午的重头戏,也是整个庙会最主要最精彩的活动。巡游队伍由戏班子打头,先在广场上演一出上马戏。之后紧跟的是踩高跷的队伍。据传过去礼贤有几位高手,能踩三米多高的高跷,在江山一带非常有名。踩高跷人一般都是二十来岁的男青年,他们两脚扎着高棍,脸上身上各化装成戏上的不同人物角色,组成一台戏。沿途住户为了逗引踩高跷的表演绝技,有的在二楼窗台上放着泡好茶的茶杯,看高跷手们有没有本事取到杯,并在空中喝茶。由于这是个特受欢迎的节目,庙会晚上要特别准备一桌所谓“四盘四”的奢侈晚宴,来犒劳高跷手们。

  高跷队伍后面跟着的,是三、四杠抬阁,叫“迎台阁”,就是装扮得漂漂亮亮的童男、童女们坐在由四人或八人抬的杠上。据说他们的造型和化装打扮各有不同,分别代表一些戏里的人物。

  随后有两个吹长柄喇叭的为先锋号角,响声呜呜的,声音非常宏亮。还有两个敲铜锣的和两个吹唢呐的,和五面油画虎头木牌,其中首牌为“城隍使司”,两牌“肃静”,两牌“迴避”。这之后穿插着一支较为文气的锣鼓乐队,边吹边唱,被称为“细锣鼓队”,和刚才的“粗”锣鼓队相对应。之后要有马一匹。披红挂彩,由人骑着前进。再往后就是十来名全副武装的兵士,人数八、十二或十六名不定,行走在马后面护驾[⑥]。

  接着是一支由数十人组成的彩旗队伍,每人手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形等形状不同、颜色各异的旗子。然后是由数十名扛着木制的大刀、长矛、枪、铳、杈等兵器、刀具等的青年组成的武装队伍,和由十八名十来岁的小孩扮演的“十八罗汉”。他们身穿麻布衣服,头上罩着画有十八罗汉不同脸相的面罩。

  罗汉队伍后面有两个人并排走着,他们头戴礼帽,身穿细麻布做的衣裤,都是村里较有名望的绅士。这两人各提一只点燃着檀香的锡炉。再往后也是并排走着俩人,其中一个人的一只手抬城隍爷的画像,一手拿着他的大印。大印用红黄色绸布包裹,不能露在外面;另一人则举着皇帝的圣旨封令——“敕书”。随后又有俩人,都捧着点燃檀香的托盘,意在解除沿途的污气,保证菩萨的清洁干净。

  接下来的,便是由四人抬着的城隍爷的尊驾了。轿上的城隍爷金脸、天官帽、披风、龙袍,一身全新打扮,左手捧朝书,右手摇鹅毛扇。旁边有四人给城隍爷扶轿,以免轿身摇晃不稳。扶轿者戴礼帽、穿长麻布衣衫,也应是村里有名望的人士。轿后有两人掌扇,扇子近似长方形,用罗汉竹制成。两块掌扇分别写着“张善”、“罚恶”。

  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由观看的人流押后,顺礼贤街先下而上,再下到安坂村,全程约3公里。沿途临街的人家都要在门口摆祭揖拜。途中在名叫姜祠的地方要歇一歇,上演一场戏。到了安坂村,这里的百户人家家家都要在村中心广场摆上盛有丰盛祭品的“擎盒盆”。祭拜完后,香客们四散而去,游行队伍则抬着城隍爷返回庙里。

  (五)回 宫

  此活动在庙会将结束时的初十八晚进行。人们又将城隍爷的新装脱下,以便以后节日穿戴,并换上旧装抬回龙帐内。对回宫仪式及主事人的规定与出宫仪式相似。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王霄冰空间

上一条: ·[黄宇雁]祗园祭山鉾巡行与“二十四孝”
下一条: ·[田兆元]让封建迷信一词作古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俞明雅]话语成祀:明清以来地方性钱镠信仰的生成路径
·[于佳卉]有神若飞来·[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闫睿欣]“赛博”求签:新型民间信仰实践互动模式研究
·[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徐凌]农耕驱蝗:后稷与刘猛将形象的相关性
·[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