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刘守华]世纪之交的中国民间故事学
  作者:刘守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8-08 | 点击数:19936
 

  三

  本时期的故事研究,还以方法的多样化引人注目。人文学科研究方法并非单纯的操作工具,同时也意味着观念的进步和视野的扩展。五六十年代研究故事,主要使用社会学和文艺学的方法。八九十年代,倡导从角度、多侧面来研究民间文学,从进化论人类学到文化功能主义,从心理分析到结构主义,从流传学派到历史地理学派,均有学人尝试。俄罗斯著名学者普罗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不仅是世界故事学中的力作,还被西方学界推崇为结构主义方法的奠基石。此书中文全译本至今尚未问世,青年学人李扬借用它以“功能”为核心的研究方法,选取50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间幻想故事,对它的叙事形态作尝试性的剖析。从剖析中可以看出,“中国民间故事功能顺序与普罗普在俄国民间故事中观察到的顺序有吻合之处,”“这种吻合反映了中国故事与其他地区同型故事在叙事形态上的共通性”;他从剖析中也发现了中国民间故事叙事形态的独特之处,如在功能的数量上,尽管6 个功能就可组成一个完整的民间故事,但上述50个中国故事的平均功能数量是19个,最多的达到55个,“功能数目越多,故事的篇幅越长,包容量更大,显示出多数中国民间故事已有较强的叙事能力。”又如从故事的四大基本类型(考验、难题、战斗、违禁)来看,“中国民间故事中大量‘违禁’充当核心功能的现象,表明违禁型很可能是一种独特的区域类型。”[2] 因违反某种民俗信仰中的禁忌而受惩罚,本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母题,中国民间故事常常让反面角色为贪欲所驱使而违禁(如违反使用宝物的禁忌),以致自取灭亡;有时也让正面角色,违禁而泄露天机,来实现他舍已为群的崇高品格。这一类型的流行,同样可以从中国民间叙事艺术的成熟发达上求得合理解释。这篇博士论文虽因缺乏必要的阐释,未引起学界重视,他的尝试却表明,故事学中的结构主义方法,在进行比较时是可以借用而获得有益结论的。

  但中国故事学家使用较多、卓有成效的是比较研究方法。季羡林先生的论文集《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1991),大力倡导用比较文学方法来研究民间文学特别是民间故事,给学人以有力启示。刘守华经多年尝试,到1995年成书的《比较故事学》,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于长敏的《中日民间故事比较研究》(1996),刘介民的《从比较文学到民间文学》(1998)等,也各具特色。有关论文更是不胜枚举,这里只能列出一部分影响较大的篇目,如《民间故事大同小异的由来》(杨知勇)、《藏族〈斑竹姑娘〉与日本〈竹取物语〉故事原型研究》(乌丙安)、《盘瓠神话与日本犬婿型故事的比较研究》(郎樱)、《灰姑娘故事与中国民间童话》(肖崇素)、《东西方蛇女故事研究》(陈建宪)、《论印度那伽故事对中国龙王龙女故事的影响》(阎云翔)、《中日两国后母故事比较研究》(张紫晨)、《中日两国民间故事比较研究泛说》(钟敬文)、《中日两国金鸡传说象征意义的比较研究》(刘锡诚)、《论藏族和傣族的同源异流故事》(王国祥)、《中国民间叙事中禁忌主题与禁忌民俗的关系》(万建中)、《裕固族与匈牙利民间故事比较研究》(钟进文)等等。季羡林先生在《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相得益彰》的短文中说得好:“没有比较文学,则民间文学的研究将流于表面,趋于片面;没有民间文学,则比较文学研究内容也将受到限制。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再加上我们丰富的古典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必将光辉灿烂,开辟一个新的天地。”[3]这段话写于80 年代初期,就民间故事比较研究在尔后一二十年代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来看,它的精辟论断完全得到证实。

  民间故事比较研究包含着跨国、跨民族和跨学科(如故事与宗教、故事与民俗等)研究的多项课题,因而它首先意味着扩展文化视野,将民间故事置于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的广大时空背景之上进行考察。与之相适应,中国学者在这一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也趋于多样化。如探求中印、中日故事的关联,所使用的就是流传学派的方法,属于比较文学中的“影响研究”。从故事中追寻各民族共同的原始信仰与民俗遗存,所使用的则是进化论人类学派的方法;解析故事中人类共通的某些隐秘心理,则借助于心理分析。它们被列入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此外,被国际学人视为民间文学所特有的一种研究方法——芬兰学派的历史地理比较研究法,在中国故事学家中间就运用得更为普遍了。其特点是:占有丰富异文,从母题(情节单元)、类型入手,联系故事传承的历史地理背景进行比较,深入理解故事的文化内涵,努力追寻它们的“生活史”。由于绝大部分故事是口耳相传,传承演变情况极为复杂,按芬兰学派的要求完全探明它的生活史很难做到,所以中国学者只是吸取这一方法的长处为我所用,并非生搬硬套。“五四”时期顾颉刚研究孟姜女传说的演变史时,就十分重视有关异文的历史地理印记。联系社会风貌与人文情态来考察民间文学,本是我国众多研究者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指导下惯常使用的方法。这样,芬兰学派的历史地理比较法同我国的学术传统就较好地结合起来,在民间叙事文学的研究中得到了成功运用,并由此在国际学苑中显现出自己的特色。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东方文化研究网

上一条: ·[林少阳]重审白话文运动──从章太炎至歌谣征集
下一条: ·[巴·苏和]解读中国蒙古文学学术史
   相关链接
·[赵依铖]建构“民间”之声:塞西尔·夏普的民歌实践、文化政治及学术史的回响·[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
·[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张京京]灰姑娘故事的精神内核
·[叶冰洁]六朝隋唐“凶宅捉怪”故事的叙事动力·[杨茜]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故事的诗学研究
·[谢亚文]欧美民间故事女性讲述研究谫论·[谢红萍]流动与型构:古渔雁民间叙事的生成逻辑
·[武诗瑶]对话体网络民间故事的存在形态、叙事结构与互动机制·[王华]叠写与融入:民间故事文本的社区再造研究基于赣剧《柳母传》创作与演出的田野调查
·[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葩丽扎提·阿地里]阿尔泰语系民族“ATU315A型”民间故事的结构分析与文化阐释
·[娘本]民间故事歌《方四娘》在西北多民族中的流传·[那木加甫]拟人化叙事与多物种的生成性共生
·[孟宇卿]刘守华先生:诗意乡土中的故事学织锦·[毛佳艺]东亚两兄弟型故事比较
·[刘晓]泰山庙会调查与研究的学术史回顾·[刘经俏]民间文学的文类间性与大故事观
·[李佳益]民俗学史中的性别维度·[焦文鑫]从口头到书面:胶东民间文化研究者对王懿荣名人故事的搜集整理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