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拥有丰饶优美的民间故事著称于世。研究歌谣、故事的民间文艺学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经历二三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三次采录研究民间文学的热潮,故事学在中国已取得多方面重要成就,从一个独特层折射出中华文化的辉煌。各族民间故事鲜活资料的开掘,中外故事学的交流对话,各国对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关注,使它成为一个吸引众多学人涉足并具有良好前景的学术领域。
遍及世界各地的讲故事,既是一种和人类生存发展攸关的文化娱乐活动,又是一种重要的口头语言艺术创造活动。就其内容之广博而言,它是民众生活的百科全书;就其思想感情深厚程度而言,它又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乃至人类共同体心灵世界的窗口。广义的民间故事,含神话和民间传说;狭义的民间故事,则指神话、传说之外的其他口头散文叙事作品,主要体裁有动物故事、民间寓言、笑话、生活故事、幻想故事(民间童话)等。中国在大约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就有关于“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记述,可借以追溯故事的起源。在历代笔记小说中,保留了大量故事资料。但用现代人文科学眼光来研究故事,则从本世纪开始。在“五四”新文化思潮的推动下,北京大学从1922年开始发行《歌谣》周刊,掀起采录和研究歌谣的热潮;1927年冬,广州中山大学发行《民俗》周刊(由《民间文艺》更名而来),传说、故事的采录与研究也形成热潮。
一
早期研究成果,如果我们把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置于传说研究之列,那么,民间故事的主要研究者就是周作人、钟敬文和赵景深了。
周作人于1911年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在其兄鲁迅的支持下,撰写成《童话研究》、《童话略论》两文,发表在教育部《编纂处月刊》1913年第7和第8期上,首次提出载于中国古籍和至今乡民口头讲述的《老虎外婆》、《蛇郎》等,是可与安徒生童话相媲美,具有教育价值与文学价值的艺术作品,并介绍了英国研究民俗和民间故事的人类学方法。
赵景深也十分热心故事研究。他同周作人在《晨报副刊》上接连撰文,讨论有关童话的一些基本理论,后集成《童话的讨论》(1934)一书;由几篇文章构成的《民间故事研究》(1929),被称为“独艳的鲜花”;《童话学ABC》(1929)一书, 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人类学派对几个著名故事类型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他的研究虽然较为浮浅,却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与导引作用。
广泛涉足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诸多领域的钟敬文,这一时期着力研究中国民间故事,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他归纳整理了45个中国民间故事类型,撰写成《中国民谭型式》(1931)。将众多故事辨析异同,定型归类,再作深入解剖,是沿用至今的故事学研究基本方法,因而这一成果以其开拓性受到高度评价。钟敬文还在30年代发表了关于天鹅处女、蛇郎、蛤蟆儿、田螺精等中国几个著名故事的研究成果,文章中将古典文献记载和口头采录所得联系起来清理其演变过程,对故事所含民俗文化要素作人类学解释,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但未能就它作为一件生动活泼存在于民众口头的叙事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给予评说,表现出借人类学方法研究故事的局限性。
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0年3月组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87 年更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工作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景象。在1955年创刊的《民间文学》杂志及先后涌现的其他同类刊物上,均以刊载读者喜爱的民间传说故事为主; 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各类故事集达500多种。在数量有限的民间文学评论研究文章中, 对故事的研究更为贫弱。 代表性成果可以举出下列论文:钟敬文的《略谈民间故事》(1955),毛星的《不要把幻想和现实混淆起来》(1956),李星华的《关于白族的民间故事传说》(1959),刘守华的《试论民间童话里的传统形象》(1959),贾芝的《民间故事的魅力》(1961),张紫晨的《略论动物故事》(1962),戈宝权的《关于阿凡提和阿凡提的故事》(1963),魏同贤的《漫论新故事》(1964),冯贵民的《长工和地主故事的教育作用和艺术价值》(1965)。由于发表出版民间故事着眼于将它们作为一种文学读物向大众普及,因而评论研究多以当时有影响的故事集或故事群为对象,阐释其社会价值与文艺价值,尚未将故事学作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门学科作系统而深入的研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东方文化研究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