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曾传辉]中国的民间信仰是不是宗教?
  作者:曾传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29 | 点击数:7931
 

  民间信仰的特殊属性

  中国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形态,具有与五大宗教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

  第一,弥散性。是指其信仰、仪式及宗教活动都与日常生活密切混合,扩散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其教义也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没有统一的教主,也就缺少系统化的经典,更没有独立自治的组织体系,在组织上与世俗组织难以分离。

  因为与居主导地位的先知型宗教存在着巨大反差,世界三大原生性宗教传统被认可为宗教的历程都有着曲折的故事。印度人的主体信仰传统虽然存在了数千年,但在西方人到来之前没有人想到要给它取个名字,直到1830年代“印度教”这个专有名词才被铸造出来。到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要制定宪法时,“印度教”这个名字虽然被社会各界广泛采用,但精英们却为是否将这个名词所指的传统包括在宪法所指的宗教范畴内争论不休。现代宪法要包含政教分离的原则。信仰印度教是印度80%人口的生活方式,如何才能将它与公共生活相分离呢?这样的顾虑让“世俗主义”、“世俗国家”或“政教分离”这样标志现代性的字眼长期不能写进印度宪法。

  日本的情况与此相似。在明治维新改良主义者们制定的日本宪法中,“宗教”并不包括今天人们所说的“神道教”,因为宪法的制定者们不希望天皇制度所依托的神道与国家政治分离。神道教被认定为宗教并与政治相分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的监视下制定的新宪法中才成为现实的。

  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文化精英们在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不愿意将本民族的草根传统认定为宗教,动机恰好与印度和日本相反:不希望本民族草根的精神传统享有与宗教相应的社会政治地位而受到法律的尊重与保护。不管是改良派、国民党,似乎不约而同地以这样的使命为己任——为了建立以欧美为榜样的现代国家,以愚昧、落后和封建迷信为借口,打压民间固有的精神传统;意图的另一方面还包括要扫除因这种传统而形成的基层文化网络,将精英们代表的国家意志和意识形态贯彻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和每一个细胞。

  第二,实用性。民间信仰的信仰对象、目的、祭祀仪式和信仰心理都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实用性。它是华夏民族实用理性在宗教信仰上的集中体现。久居一地的农业文明使人们与周遭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形成彼此相依为命的生存关系,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纽带,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彼此关系相互交错,水乳交融至于边界模糊。世代重复的生活模式与环境使他们相当享受并且安于现实利益的满足: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口平安、恭喜发财、长命百岁,成为大多数人毕生的追求。民间信仰将神灵信仰看成是影响、操控现实的手段,暗含了“现实可以改变”的乐观进取的集体意识;强调实际经验和操演是最重要的,原理和说教是从属的;神祇存在不是预设的,而是对行为结果解释的假定;决定神灵的选择不在教义的连贯,而在心理效能的检验;神人关系成为亲邻睦友人际关系的演绎,礼尚往来、知恩必报、慎终追远、敦厚笃实的互惠关系成为人神互动的基本准则。信则灵,不灵则不信。“灵验”是维持信仰的基础。

  实用性是中国民间信仰的区别性特征。如果没有这种实用性,民间信仰就不成其为民间信仰;如果实用性太强,其他宗教形态就会民间信仰化。

  第三,地缘性。民间信仰作为原生性宗教与人们日常生活环境及活动中对“神”的体验与祈求密切相关,表达直接,不像制度化宗教那样将人的同类情感装扮成高深莫测的文化形式。民间信仰所表达的与其说是对“神”的敬畏,毋宁说是茫茫苍生用最朴素的方式和最原始的创造力实现自己与自己心灵的相会。因为这种直接体验和自主表述的特性,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强烈的地缘性特征,成为依附于主流传统文化之下的“小传统”。民间信仰的地域性成因与创生性宗教教派形成的原因相似——传承和需求的多样化造成了信仰方式的多样化。民间信仰的神灵作为地方的保护者,只在特定范围内发挥作用,超出这个范围,就失灵了。这种区域性神灵虽然起源于某个地区,却并不一定局限于该地区。一个地区的先民带着他们所供奉的神灵飘洋过海去谋生,在侨居地形成一座座分炉、分庙,该地区的神灵就成为凝聚乡里乡情的纽带,这就超越了区域性,形成地缘性。

  民间信仰的地缘性源于初民对根的深刻体验。每一种地方的神祇崇拜传统,都植根于特定地域,代表着共同的习俗、方言、血缘、思维模式、生活态度和人情关系。民间信仰营造的是一个个人情的社会,通过对祖先的祭祀和子嗣的香火,补偿生命有限性造成的无助,实现永生与超越。保持传统习俗的乡村社区可能是相对闭塞和贫困的,但很少会有精神分裂、心理抑郁和犯罪盛行。

  总之,民间信仰的本质属性和特殊属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在制定民间信仰政策时,既要尊重其作为宗教信仰所应享有的宪法权利,也要充分照顾其特殊属性,开展理论和制度创新,因俗施事,因地制宜,做到“将民间信仰留在民间”。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9-3 9:35:25)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梁永佳]作为本土知识的仪式空间:以大理喜洲为例
下一条: ·[黄宇雁]祗园祭山鉾巡行与“二十四孝”
   相关链接
·赵昕毅主编: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in Text and Acts·[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叶泽强]地方村落保护神的建构与重构过程·[徐慧丽]多元身份:浙南杨府爷信俗嬗变及文化心理
·[王晟聪 李浩昇]民间信仰组织的村庄治理参与机制·[王海娜]葛洪信仰与葛洪题材木版年画初探
·[彭栓红]民族“三交”视域下云冈石窟的宗教新质素·[马梦洁]明清民间信仰中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吕树明]造神:当代民间车神信俗的实践逻辑
·[刘扬]从地仙到宗教正神:民间信仰空间的多种面向·[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
·[李承柳]试论汉代民间信仰的实用性特点·[赖伟鸿]“香火”的隐忧:从身体实践到数字民俗的仪式变迁
·[黄俊杰]“天灶地设”: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中灶的符号象征意义·[刁统菊]当下后土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陈思涵]潮汕地区祭祀仪式中的性别秩序·[林旻雯]民俗生活中的掷筊实践与衍变
·[王琴] “草药有命”与“自我神化”:粤北瑶族医药从业者的道德重塑·[段友文 贾安民]民间信仰谱系的生成演进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