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海峡两岸学术论坛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专题研讨会海峡两岸学术论坛

余少华:世纪初香港民间传统音乐综览与管窥
——第二届海峡两岸民间文化论坛:会议发言
  作者:余少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22 | 点击数:9925
 
余少华(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教授)发言

余少华
(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 教授)

世纪初香港民间传统音乐综览与管窥

 

  五四运动以来,我们从西方的角度,经常批评中国谱式发展不好,没有总谱,或者不详细,不科学,其实我觉得这个看法也有很大的程度上需要纠正的。

  我们在没有了解、没有懂得中国的传统的时候去改变中国的传统。

  我是搞中国音乐史的,那么里面呢,昆曲当然是个很重要一个课题,我是很幸运,有幸参与过,做在台上伴奏的那个乐手,我有很大的体会。跟广东粤剧里面的那个腔,跟我一直都有跟进的那个广东那个南艺完全有关系,从历史角度,刚才郑老师说的那个是历史的方面的,怎么把原先他们的做法记录下来,非常严重的问题,非常严肃,我提一个例子就是《清代琵琶谱》,那个非常有名的那个华氏琵琶,华氏兄弟的,他们记的那个琵琶图呢,非常简单,我们叫无旦谱,当然,大概超过一百年以后的清中叶有一个叫《李方圆琵琶谱》。到了清末明初,一大堆的琵琶谱比较流行,里面出现的什么杨定轩,还有别的,他们都是明初的琵琶,就把李方圆骂的又要命,这不行。骂的原因这又跟刚才郑老师说的一样,就是他把那个花写出来了,把原来的传统改变了,那么只是从这个例子来看起来呢,众人对传统的看法是很清楚的,有些东西是不能改的,你可以在演出的时候改变,但是那个谱是一个原样。

  其实我们就觉得,在学西方音乐的时候,我们在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我们从西方的角度,我们经常批评中国谱式发展不好,没有总谱,或者不详细,不科学,其实我觉得这个看法也有很大的程度上需要纠正的,因为此时我们中国从古琴谱到氏族的公社谱里面,从来不是全纪录,是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是跟我们的美学,跟我们的那个英文叫performance practice,就是演出习惯性有关系的,如果完整地记出来,就记死了,这个很重要的一个看法,但是现在经过大概一个世纪的接受西方的标准以后,所有传统都退步了,这个严重问题能不能提出来以后,我也完全经过这个所谓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学古乐、民乐的那个国家乐团,我待过两年,就是专业拉二胡的。然后这个冲突就出来了,你要示众又很快,音又很准,好,你可以做一个专业演出家,但是方向那个以后,好多戏曲里面不管用,你弄出来的东西完全有这种味道,那么那些传统的戏曲家不喜欢跟你玩,传统跟所谓现在的东西距离蛮远的,我们现在就把西方的标准和做法不问前因后果就完全接受过来,我很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对西方其实完全不了解,人家真的要这个吗?比方说刚才郑老师提到的那个扩音的问题,西方的歌剧它是限制在一个大剧院里面,但是也不能太大,不能是露天的,露天的你要扩音,但是如果剧院里面,它的声乐的美学是要所谓projecting出来,要整个剧团都听得到,但是绝对不可能用扩音,它就是人的声音来跟着乐队的平衡,那么另外的那个发声方法,那么我们中国以前,京昆完全是有个拉嗓子的传统,比方候少奎老师不得了,他不用什么扩音,两个唢呐就可能,完全没办法盖过它的。其实我们发声的方法也有大声的传统,但同时你在南方的昆曲也不会这样,每个地方都不一样。

  我本来不是搞民间信仰的研究,但是我今年一月初,因为陈即进,我们这个研究生,他要研究硕士论文是,殡仪馆的音乐,然后他开始去这一行里面去跟他们联系,那么没办法,你作为老师,他联系,你也要去支持,也要去看,到他那,我都要去认识。在里面发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因为我参加过侯少奎老师的演出,很多的器具都可以连起来。比方说我到那个道坛,就是罗恩石那个道长,现在八十几岁,在老人院,已经退休了。他就说这个问题,大概今年一月我去访问他,他说他年轻时候学笛子,他是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老师傅,吹道教的音乐,但同时他又是从佛教里来的,他是专业。但是他就抱怨,他就说五、六十年代他去公社买笛子,买回来不能用,为什么不能用呢?现在我们的笛子6个孔,不管你其他的加什么,6个孔,传统里面大家可能见过,6个孔的距离大概是平距的,在昆曲也应该这样的。问题是我们在五四运动代以来,就觉得我们的发音不清楚,如果用传统的笛子吹现在的曲,音不准,从西方的耳朵来听,说我们不准。我们去迎合西方的标准,就把它改了,所以第二到第三两个孔,就比较靠近,答答滴答,然后第二第三个音就变成了一个发音清楚的东西,然后是相对的准的,如果你吹现代的音乐是可以的。但是有问题,你改过这个之后,就好像罗道长说的,这个笛子不能用,比方说唱诵经,有的时候唱的那个人,某一个调他可能改的,他用老的笛子他随时可以跟,但是用新的那个笛子就完全不行。

  好了,我又说我自己的经验,我不是吹笛子的,但我对乐器特别有兴趣,我大概60年代末70年代初,学所谓民乐的时候,那个时候还流行什么呢,到乐器店买笛子,一套12支笛子,就是西方所有的调都有的,但是你一套笛子从来都不会用到12支,实际上真正用到的,大概4支就够了。那么现在,后来就变成那种所谓可以调节长度的,那种也有。什么都发生过了。但是到目前现在专业的吹笛子的人,其实连调音的展开的两端都不要,还是一条完整的竹,才是好听的。这些应该慢慢改过来的。

  我现在回到我应该报告的课题,这八年以来,我大概看过这几个地方,我想表达一点的就是,香港那个环境非常商业化,非常城市化。开始他在那个工厂大厦里面租个顶楼,不会干扰人家,道教啊那个活动都在那里面。分洞就在一个殡仪馆的那个,我住的地方附近,那个地方有很多花店,很多道坛。反正我要说的就是这一个比较混乱、混杂的一个环境里面,里面生存的。我在听他那个礼仪,我开始头一次听,听不明白。我就问,你们是不是唱普通话呢?那些越熟的道人就说:“我们肯定是说广东话的啊,不说广东话,那死的人听不到,听不明白。”但是我第二遍,他给了我记录看,是广东话,但是其中某个重要的字,我的看法是“官话”,但是我问他,我这么说,他们以前小的时候就是这么唱的,就跟广东粤剧里面呢有一种叫“古腔”,古腔完全是唱官话的。在1930年代以前,亡乐就不是唱普通话的,完全是唱官话的。那那个官话呢也不是,说官话你不能听得懂,因为它是网络化的一个官话,那么这个所谓联系啊,其实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带得出来。

  我们可以想象,五四运动以来,一些学者,尤其是精英,他们到美国、英国、欧洲留学回来,要改革中国,要中国富强,但是呢,他们知道的还是西方的一点点皮毛,连西方的里面层都不知道,然后就改了。那么自己的传统懂多少?我拉二胡,我从中学拉到现在,其实我懂得中国的传统很少,我懂的是哪一套?我懂的是解放前后红卫兵、文革的那一套,但你问我传统音乐,比方说古琴啊、昆曲啊,还是比较陌生的。我们在没有了解、没有懂得中国的传统的时候去改变中国的传统。现在我在音乐的讨论里面,经常遇到刚才郑教授的那个讨论,就是说,好了,我们不改变,也不去现代化,怎么面对世界?很多也是创作的作曲家们说,好,你们那是老的东西,就放进博物馆里面吧,就是我们要面对世界。但是我往往就说,我们连放进博物馆的那个博物馆都没有,在音响上,在音乐上,是不足够我们后代去理解传统是怎么一回事。其实我不反对创作的,其实如果创作的人,他应该什么所谓的顾忌都没有,他完全是自由的,但是目前我们面对的经常发现,比方说奥运,大家看到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或者是我们的电影的一些,他们在创作的东西也拉进了中国的传统,然后再告诉人们这是中国的东西,但是里面的东西有多少中国的部分呢?我们懂的人就好惊讶,不懂的人呢?有时候它卖到外国就卖的很好,然后就他们变得权威,就是他们变成主流了。现在都是经过音乐学院训练的,赚到钱的,成名的就变成主流,而那些真正懂得传统的那帮老艺人,比方说道长啊,或者是殡仪音乐的音乐家,他们不敢出声的。

  其实我今天早上的时候,听到一个代表说,民间传统的艺人跟老师,他们不管你知识分子或是政府怎么弄,其实他们需要的是一份承认。如果你要申报他当然是开心的,因为现在终于承认有了。那么我就说一说,这一方面,我在香港政府里面,他们由于大陆的做一个那个申遗的申报,然后就统计,然后大概大陆他们做完了,然后告诉香港特区,就说你们也干。香港政府从来不干这个事情的,但是中央政府说干,它不敢不干。然后就叫学者来开会,每年开一次,然后一开会呢,地方新界的那些乡村代表就非常兴奋,哦,我们什么都是传统的,我们的宝贝。我提出就是,非常好,你承认它。但是他们,香港政府做的工作就是弄一个表就算了。我就问,你搞得乡村的代表他们这么高兴,你第二步是什么?你怎么弄?因为你承认以后,中国大陆里面是很好的,就是有官方的很多渠道去保护它们,支持它们,香港就从来没有。所以我觉得这个承认,无论它后来是好坏没关系,但是让他们本土的那些艺人或者承传人呢,他们还是很重视的。我觉得这个很重要。然后那个知识分子不能所谓explore,就是你们要尊重传统,原来是什么样,但是你们改是可以的,改你要告诉人家你改多少,什么时候改,为什么改,完全是自由的,因为两种东西都不是对立的。传统跟那个所谓创新从来都不是对立的,问题就是,传统的那个传承的没有那个权力跟那个条件去跟你说话、讨论,没有平等的对话,那么那些有资源的,政府支持的,那些成名的,作曲家也好,文化的官员也好,他们没有好好地关注这一部分,就是传统的,在民间,其实不一定是在乡村的,刚才我说过的那两个例子就是闹市里面,一般研究传统音乐的人呢,比方道教音乐,他们都研究一些大的宫观,其实在那个闹市里面他们提供的服务——生老病死,不一定是死人才做的功德或者法事,连他们平常小孩的生日啊什么的,或者好的事情他们也做。其实这个人生的社会的服务,他提供很多各式各样的服务,他在一个闹市里面,所以我觉得应该尊重这个,也没有必要把传统跟创新对立。

 

  文章来源:新浪读书 2009年09月21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郑培凯:昆曲传承与文化传统
下一条: ·潘守永: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四种力量的平衡
   相关链接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昆明举行·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云南大学文学院顺利开班
·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
·《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3期目录·“第二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预备通知
·《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5期目录·《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4期目录
·《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3期目录·《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2期目录
·《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1期目录·《民间文化论坛》:2020年第6期目录
·《民间文化论坛》:2020年第5期目录·《民间文化论坛》:2020年第4期目录
·《民间文化论坛》:2020年第3期目录·《民间文化论坛》:2020年第2期目录
·《民间文化论坛》:2020年第1期目录·《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6期目录
·《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5期目录·《民间文化论坛》:2019年第4期目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