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瑜
(北京大学历史系 教授)
民间信仰研究如何推进?——对近期关于华琛“神明标准化”的讨论之反思
王先生讲的,我体会他讲了三点:
一点就是说民间信仰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第二点讲过去曾经在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研究当中曾经被划分“大传统”与“小传统”这样的一些概念,在这个概念之下进行研究。这样的一些概念这些年来大家已经都认为不太是一个可以截然地分开的两分的概念,是强调上下层的共享;
第三,应该怎样反思这些概念。在中国的民间信仰的传统当中儒、释、道、巫这四类人构成的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有机体。既然是一个有机体,它就不断发展延续。
所以我觉得其实这些问题都提出了过去在民间信仰研究当中的一些重要的成果。
最近正好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在我看来是一个推进民间信仰研究,应该引起注意的一场争论,就是围绕着James Watson的 Standardizing the God(神明标准化)这样的一本书。这本书到今天隔了20多年时间,在2007年的Mordern China上面有一组文章对Watson这篇文章拿出来重新进行讨论。有好几位学者,主要是历史学家,人类学家,主要是美国的,像宋怡明(Michael Szonyi),还有像彭慕兰(Pomeranz)等一批学者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其中一些学者很多年已经不做民间信仰研究。那个专号里面也收录了Watson的一篇简短的回应,简单地回顾了当时写作这篇文章的时代学术背景。这个文章发表一年以后,我们大陆、香港有一些学者在2008年的《历史人类学刊》的第1、2期的合刊上同样发表了一组文章,对Mordern China这一组文章进行一番批评。所以我认为是掀起了一场对我们的研究非常有意义的论争。
民间信仰的研究这些年一直是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当然也包括民俗学关注的一个重要对象,多学科关注的对象。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欧美学者在台湾,以及后来台湾和大陆本土学者、香港的学者进行这个方面的研究以来,出现了非常多的成果,特别是在那些具体的区域性的个案上,以及发现更多的田野资料的分析上,比以往来讲丰富得非常多,也有一些非常有创见的成果。但是包括像刚才王先生提到的Redfield“大传统”与“小传统”这个说法,也包括中国在内的,也从Arthur Wolf(吴雅士)在1974年出版的《中国社会的宗教与礼仪》,以及我们刚才提到的《帝制晚期的大众文化》,包括日本学者冈田谦以及台湾学者林美容教授提出“祭祀圈”、“信仰圈”这样一些概念以来,到现在,在民间信仰当中究竟还提出过哪样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些概念?其实值得反思。
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是,在如此之多的具有共性的这种学术关注之下,是不是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跨学科的方法论上面的取向和共识?这是值得思考的。第三个,就中国大陆而言,对民间信仰的学术性的研究,还是否正在逐步地被导向所谓“对策研究”和一些商业化的考量?比如说像现在我们政府在评定一些什么项目,地方上都非常热衷,那么这个背后总是会有一些强烈的商业化的倾向和意图的。所以在这样一个时候,《近代中国》(Mordern China)这个专号与《历史人类学学刊》这个专号围绕着华琛(Watson)提出来的“神明标准化”的命题,也就是说关于文化大一统和我们日趋发现的在民间信仰上体现出来的区域差异性、地方多样性这样的问题所进行的讨论就非常具有重要性。
文章来源:新浪读书 2009年09月21日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