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认为,口头文学属于集体创作,凝聚着民间的集体智慧,承载着千百年来形成的道德观念、精神需求、价值体系,具有潜移默化的法约性,构成一种无形的行为规范,对于子孙后代的行为方式不乏引导作用。有鉴于此,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以一种自然的形态生存,最理想的保护方式就是使其继续存活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传承于人们的口耳之间,也就是俗语所说的“活鱼还要水中看。”但是在我们国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刚刚起步,亟须在具体操作中发扬首创精神,摸索可行的做法、探寻成功的经验。为了在满族说部的保护中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创造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态传承的适当环境,二是要有动态传承的后继传人。应该按《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的精神,尽快创立满族说部的文化生态保护区,以便为满族说部的口头传承和持续性保护提供宽松的生存环境;与此同时,还应加大对满族说部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提供切实有利的条件保证满族说部能够以师带徒活态传承。
除了动态保护的原则以外,静态保护的原则也是不可偏废的。新的发展时期以来,由文化部、国家民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发起的“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我们国家对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及时抢救、系统整理的一次最为壮观的文化工程。仅以民间文学为例,从1984年至1990年,全国约有200余万基层文化工作者参加普查工作,搜集民间故事184万篇,民间歌谣302万首,民间谚语478万条,总字数超过40个亿,将许多处于濒危状态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字记录的方式成功地抢救下来。至于对满族说部的静态保护工作,到目前为止文字记录的成绩也相当可观,已经抢救记录、正在整理成文的十一部说部作品其篇幅已达600万言之巨。就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满族说部的保护方式而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互联网的发展,在语言、文字、图像共同传递信息的所谓“读图时代”,静态保护也要有所创新。应该把录像、录音、摄像引入保护工作的始终,对于满族说部进行立体的记录,以便完整而恒久地保留其活态存在情况下的原真性面貌。
《乌布西奔妈妈》节选
《乌布西奔妈妈》在讲述主人公降生的情景时称:
她像山雀说话一样聋哑
像海狸鼠出世一样呆傻
可冰雪消融三次
她就能下海抓蟹
她就能上树取鸟蛋
黑云来了她说海啸
黑潮来了她说飓风
卡丹花冒出土地她说瘟疫
吉伦草发香了她说客来
她是东海女神奥姆妈妈的娇女
她是天神塔其布离星辰的小妹
举奉她为阿格济(满语:小)女萨满
三岁的乌布西奔
便如吉星叱咤风云
而当乌布西奔妈妈用一生的心血与汗水把家乡变成人间乐园时,史诗唱道:
乌布林毕拉(满语:小河)是天女的玉带
飘摇延伸到白云和红霞的天际
貂帐像河岸边的千朵梅花
狍帐像林莽中的百朵银花
德顿骏马的蹄声盖过江涛
刷延骏马的长鬃赛过云海
福禄绵长的乌布逊噶珊(满语:部落)
太阳的骄子,苍天的恩赐
无忧无虑地住着七百部落
《乌布西奔妈妈》以波澜壮阔的气势记述了满族先世东海女真乌布逊部落的一位女萨满—乌布西奔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热情讴歌了她一生为氏族部落呕心沥血,最后统一东海诸部,开拓东海海域的丰功伟绩。从《乌布西奔妈妈》雄浑的内容、漫长的历史跨度、磅礴的诗韵和丰富的原始文化内涵看,她无疑是一部英雄时代的杰出作品,是一部北方罕见的民族史诗。史诗的主人公乌布西奔妈妈具有部落大萨满和罕王的双重身份,其一生的活动以萨满的神事活动为主线。萨满教的思想观念及萨满文化的诸多方面渗透于史诗全篇,并成为其精髓。《乌布西奔妈妈》是一部典型的萨满英雄史诗。史诗蕴含着丰富的神话母题,营造着一个神奇的神话世界,展现了先民的思维特征。因此,《乌布西奔妈妈》又带有浓厚的创世史诗的意韵。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报》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