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中秋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专题

[黄涛]论中秋节起源于唐朝赏月风尚
——兼驳“中秋节源自新罗”说
  作者:黄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5 | 点击数:28729
 

  唐代还盛传唐玄宗游月宫、遇仙女、传仙乐的故事,可称为中秋节的三大传说之一(另外两个传说是嫦娥奔月和元代借月饼起义的故事)。唐代蒋防《幻戏志》、笔记小说《龙城录》(作者托名柳宗元)都生动地记载了传说中唐玄宗游月宫的过程,而且强调游月宫是特定时间“八月望日”才能做的事。《开元天宝遗事》卷二“撤去灯烛”条还记载了宰相苏颋八月十五在皇宫中值夜班时置酒赏月故事:“苏颋与李乂对掌文诰,玄宗顾念之深也。八月十五夜,(苏)于禁中直宿,诸学士备文酒之宴。时长天无云,月色如昼。苏曰:‘清光可爱,何用灯烛!’遂命撤去。”值班时也要置备酒宴赏月,更能彰显中秋玩月习俗。中唐时期的笔记小说《诸山记》、陆羽(733-804)所作《武夷山记》都记载了乡民们在八月十五这天在武夷山上祭祀神灵、汇聚宴饮的习俗。

  从上述诗歌和其他文字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在唐朝,中秋节已经初步形成了。从现有资料来看,唐朝初年主要是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如官员、文人等及其家庭开始风行在八月十五日月夜,家人或朋友聚集在一起赏月、赋诗、饮酒、聊天等。一般贫苦人家没有赏月、赋诗的雅兴,但到了中唐时期,中上层赏月聚会的风尚影响、流传到下层社会,开始在寻常百姓家庭、寺庙之类公众场所兴起聚会、宴饮等习俗。由此到晚唐,中秋节已成为全社会的节日。

  我们还可以看到,唐朝的中秋节习俗和后来的中秋节有比较大的差异,那就是唐朝中秋以赏月为中心。赏月一般是亲友聚集在一起,一边宴饮,一边赏月聊天,文人则对月赋诗。也有人独自赏月,独赏明月留下的记载多为思乡思友之作。一般是个人离开亲人,出差在外,面对圆月,想到家中亲人也在欣赏明月,为月圆人不圆而伤感,并将这种憾恨写在诗歌中。可以说,唐朝的中秋节习俗就是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其中心内容是赏月,团圆是因赏月而起的,是依附在赏月活动上的。如果不是因为赏月活动,就不会凭空生出中秋团圆的习俗。

  唐朝出现赏月习俗的原因首先在于中秋月亮特别大特别圆的自然条件。其实单纯从天文学的角度看,月亮不一定只在中秋分外明。月亮每月都要圆一次,每次月圆的时候都很亮。可是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月到中秋分外明”。这是什么原因呢?从天文学那里找不到合理的解释。月亮的亮度,跟月亮反射给地球光线的反光面的大小有关,同时还跟月亮离地球的远近、月亮离太阳的远近有关。每月的满月都能达到最圆的状态,反光面都有一天达到最大,八月十五也并不比别月十五更圆。那就要看月亮的近地点和近日点的情况了。根据天文学资料,月亮在其公转的椭圆形轨道中,其近地点并不一定在八月十五前后,而近日点一般在农历十一月、十二月,不在八月。天文学上找不到合理的原因,而气象学上却有可信的解释。黑龙江省气象中心矫玲玲撰文指出:

  每当这个时候,北方吹来的干冷气流迫使夏季一直回旋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上空的暖湿空气向南退去,天空中的云雾少了。同时,太阳的倾斜度渐渐变大,地面得到的太阳热逐渐减少,气温一天比一天低了,干燥、寒冷的冬季风使水汽降低,空气透明度加大,因而秋高气爽、夜空如洗,月亮分外皎洁,使人产生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感觉。这也是古诗中说的“岂是月华别?只因秋气清”。[5]

  唐人是很喜欢月亮的,唐诗中赏月的诗歌很多,李白就被人们称为“月亮诗人”。月到中秋分外明的自然现象与赏月风尚的契合便是中秋赏月的盛行。赏月之举,当然不能说始于唐朝。在远古时期,人们对月亮固然更多的是崇拜,但是在崇拜之余,也会感受到月色之美。那些月亮神话都有着浪漫绮丽的的幻想,都能体现出古人对美丽月色的感受。《诗经》中也留下了抒写柔美月色的诗篇。但这里说的赏月风尚则主要是玩味月色之美,而对月亮的崇拜退居其次。这种思潮的出现需要在自然崇拜与神话思维比较淡化之后才能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出现了文人玩月风尚的苗头。唐代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说:“月可玩。玩月,古也。谢赋、鲍诗、眺之庭前、亮之楼中,皆玩月也。”他说月亮可以玩,显然是与月亮崇拜截然不同的一种态度。并说南北朝时期的谢灵运、鲍照、谢眺等诗人都已开始喜欢玩月,留下了玩月诗。但是魏晋时期并没有形成在八月十五这个特定日子赏月的风尚。到了唐朝,社会安定,政治开明,经济繁荣,人的思想也空前地开放自由。这种盛唐气象导致赏月活动更加盛行,并自然导致在八月十五这个月亮显得特别圆大的日子而赏月的风习。对此,唐代的诗人们在其赏月诗歌中有明确的说明。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说:“月之为玩,冬则繁霜太寒,夏则蒸云太热,云蔽月,霜侵人,蔽与侵俱害玩。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稽之天道,则寒暑均;取之月数,则蟾魄圆。”这是非常明确地说出了唐人特别钟爱八月十五日月夜的事实。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日夜观月》说:“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这跟气象学的解释比较接近。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中有“此时瞻白兔,真欲数秋毫。”月中的白兔看起来特别清楚,好像能数出它身上的毛。这也是说中秋的月亮特别亮。张祜诗《中秋月》中有“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也是说这天的月色在一年中最好。司空图《中秋夜》说:“此夜若无月,一年虚度秋。”这一夜如果月亮隐而不见的话,这一年的秋天算是白过了、虚度了。可见中秋之夜在唐人的心目中多重要,是多么特殊的赏月的好日子。无需再多引证,结论已经跃然纸上:唐人赏月的爱好使得中秋赏月风行,渐渐演变为一种风俗,即社会上的人们都在八月十五夜晚大张旗鼓地赏月,这样唐朝八月十五作为一个赏月节就出现了。

  而唐人的赏月是聚集亲友同赏,并由月圆联系到人的团圆。唐代诗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中说:“万里无云镜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在字面上将八月十五与“团圆”联系起来了。许多唐诗写到一人在外乡,恨不能与亲友团圆,也是存在这种联系的证明。亲人的团聚习惯自然地派生于十五赏月的风俗。这为后世中秋节转为团圆节打下了基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黄涛]中秋节在亚洲诸国的传播
下一条: ·[王焰安]江淮传统中秋节习俗
   相关链接
·[赵玉平]中秋节起源新说·[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杨建国]山西应县龙王信仰及其演变初探·[徐梓淇]商业民俗中的物质表现与象征演变:以中式招财猫为例
·[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孙瑾]故事与图像人物的替代性演变
·[施爱东 刘丹一]中国龙形象的历史演变·[刘韵鸥]明代戏曲与宝卷中“女转男身”母题的交融与演变
·[刘天佐]从“四时历”到“四时主”再到“天老爷”:“四时主”信仰与祭祀传统的演变·[梁爽]消失的女性:人痘术宋代起源传说考
·[李鹏]文字文明的溯源: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的神话学阐释思考·[李华文]从官帽顶石演变看元明清时期多民族物质文化交流
·[包海青]神话原型到历史叙事:蒙古族感光型起源传说生成的思维模式探究·[巴天宇]建筑遗存所见民间信仰演变研究
·[施爱东]龙王传说的演变·[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
·[周巍]“锁龙井”型故事的古今演变·[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杨镕]从“老妈上京”到“跑驴”·[刘吉平]西汉水流域崇鸟习俗的生成与演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