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节是一个综合性的大节,其习俗活动跟上古时期的月亮崇拜、月亮神话、秋季祭社等有渊源关系,但是这些因素是在中秋节形成之后才对该节日发生影响的。中秋节形成的直接源头是唐初的赏月风尚。到中晚唐,中秋节已经成为我国的全民性节日。宋代它已成为以赏月聚饮为主要习俗的盛大节日。明代中秋节转为以拜月祈福、亲友团圆为主要习俗,并有了月饼这种节令食品。明清之后中秋节俗的功利性内容显著增强,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出,而唐宋时期那种争相赏月的浪漫抒情氛围、痛饮美酒的狂欢精神衰退了。中秋节在我国发源与演变的过程完全是发自本土社会生活与文化传统的,没有异域文化因子,“中秋节源自新罗”之说是不能成立的,该说法的错误主要在于将两个完全不同的节日混在一起。
[关键词]中秋节 起源 演变 唐朝 赏月 新罗 商榷
作者:黄涛,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现有说法主要为以下三种:其一,源于上古时期就开始的月亮崇拜;其二,源于对月中女神嫦娥的祭祀活动;其三,源于古人在秋季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祭祀土地神的活动。这三种说法各有道理,能分别解释中秋节部分习俗活动的来源。一般认为第一种说法更能说明问题,因为中秋节的民俗活动不管是祭月赏月,还是吃月饼、庆团圆,都跟月亮有关系。从历史记载来看,中秋节一出现,就是以月亮为主题的,后来其主题演变为合家团圆则是由团聚赏月的活动和“圆月”的“圆”字引申发展而成的。第二种说法基于嫦娥奔月的故事,把拜月赏月说成是祭祀或感念月中仙女嫦娥,实际上是后世的人们把月亮人格化了,嫦娥成为月神或月亮的化身,祭祀嫦娥跟拜月实质上是一回事。所以前两种说法可以归并为一种。第三种说法着眼于农历八月是庄稼和瓜果成熟的季节,中秋节也有一些尝新粮、吃瓜果、庆丰收的习俗,不过这些活动在中秋节习俗中只是居于次要的位置,这种说法不能用来解释整个中秋节习俗的起源。
以上三种关于中秋节起源的说法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不能说明中秋节产生的时间。月亮崇拜、月亮神话、嫦娥神话、秋季祭月祭社,这些活动早在周代之前都已存在,都有确凿的文献记载,但是中秋节并不是周代之前产生的,它出现的时间更晚些。现在学界关于中秋节的形成时间并无定论,最常见的说法是中秋节形成于宋代,但这种说法并没有经过认真的考证,是以讹传讹造成的。[1]另一种极少见的说法是中秋节形成于汉代,这种说法也并没有经过严谨的考证,也没有用节日的构成要素来衡量,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唐宋以前见不到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另一种说法是中秋节形成于唐朝,本文即持这一观点。
如果说中秋节起源于月亮崇拜、月亮神话、嫦娥神话、秋季祭月祭社等文化事象,一般而言它也应该最初形成于这些文化事象出现或兴盛的时期;即使说它也可以产生于这些文化事象衰微的后世,但是也应该指出为什么在这些文化事象兴盛的周代之前没有形成中秋节,而在这些文化事象衰微的后世才产生该节日。显然,中秋节的形成还有其它的契机或条件。本文认为,中秋节的直接起源是唐初的赏月风尚,赏月风尚形成的原因首先在于月亮在农历八月十五显得又大又圆的自然属性,其次才是神话传说加给月亮的人文内涵,后来才有了拜月、吃月饼、庆丰收等习俗,最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大节。
还有一种说法:中秋节是由异国即新罗(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朝鲜)传入的,或者说新罗的“八月十五”节是中秋节的源头之一。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本文将用充分的资料证明中秋节完全源自我国本土的文化传统,并指出“中秋节源自新罗说”的失误之所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