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邓启耀]我看人,人看我,我看我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影视人类学论坛一瞥
  作者:邓启耀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18 | 点击数:25872
 

  20世纪以来,民族学人类学学者运用近代西方科学体系对西部少数民族进行的研究,都严格遵循学科规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这些严格的学术规范,也掩盖了那些鲜活的面容和动人的故事。所幸的是,摄影家庄学本用数千张照片和生动的游记,为我们保存了这些充满人性光辉的瞬间。为此,中山大学麻国庆在《视觉的表达与鲜活的多民族生活世界的再现──以庄学本的田野调查和摄影作品为例》谈到,从1934年开始,庄学本就先后在当时的四川、青海、陕西、甘肃等地考察并摄影,1939年又在西康省考察。他的照片中,保留了藏族、羌族、彝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纳西族、苗族、傈僳族的大量影像,同时,他还完成了《羌戎考察记》、《西康夷(彝)族调查报告》、《良友·新西康专号》、《康藏猎奇记》、《康藏民间故事》等脍炙人口的游记。这些充满张力的照片和生动活泼的记载,提示我们在当今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要更加关注和尊重影像及其背后那些生动的人生、那些社会自身所拥有的活力。民族志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础,民族志影像在影视人类学中也具有重要位置。邓启耀的《中国影视人类学先驱庄学本》分析了庄学本十年的民族志摄影作品,认为其数量巨大,质量上乘,系统性强,堪称经典。从人类学角度观之,其作品竟然在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方面都有影像"书写"的探究;其独特的影像民族志风格,对于丰富人类学"语言"的视觉表达,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从庄学本的影像和记叙里,我们看到一个对"化外"异域和"他者"世界充满好奇的摄影爱好者,是如何成长为一个站在独立的民间立场,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人类学摄影家的。庄学本出于对边疆问题上存在的那种认知空白和书写空白的激愤,促发了自己"用形象的图片介绍祖国的边疆"动机,他或许没有想到,这些基于强烈国家民族意识的作品,竟然成为中国影视人类学或民族志摄影的重要奠基之作。中央民族大学付爱民《以庄学本早期探索为起点的少数民族影像志建立方法研究》,以庄学本少数民族影像志拍摄探索为案例,归纳早期民族影像志的成功经验,从调查记录、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民族与区域景观、盛装服饰符号、体质特征形象、宗教仪式与民俗活动场景、典型人物肖像、生产生活器物八个影像志建设科目的成就探索当代少数民族影像志的建设方法。广州美术学院李公明《人类学与民族学调查中的建构性叙事── 以庄学本的民族志摄影为个案的研究》指出,人类学、民族学调查的建构性叙事建立在描述性叙事基础上,民族志摄影是重要的描述与记录工具。庄学本的民族志摄影并未经过正式的人类学训练,但所完成的摄影却具有真实、平等的描述性效果和建构性意义。他的摄影与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民间文艺学、民俗学调查的学界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也与当时汉人政权与边地原住民上层社会的权力竞争和政治建构有所关联。本文以庄的摄影与日记文本为中心,试图使他的民族志摄影的建构性意义和局限更清晰地呈现出来。日本法政大学文学部千野明日香《简论庄学本<康藏民间故事>》分析了庄学本在康区考察中搜集的民间故事,中央民族大学张亚莎《"西康女子"涂面习俗考述──庄学本影视人类学带来的启示》结合藏文古籍、古代绘画等资料,讨论青藏高原古代族群中的"赭面"习俗。她欣喜地看到,这一缺乏民族学佐证的遗俗,在庄学本的摄影中看到了。中山大学王建新《图像资料与人类学研究──-本土经验及若干现象初探》总结性地肯定了图像资料在人类学研究中重要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认为,图像资料可以提供有关人类活动最直观的说明材料,其反应现实状况的逼近程度、提供的信息量以及可能给予读者感官和认识的冲击也是一般文字材料很难企及的。因此,作为研究人类各种活动及其结果的学科领域,人类学不但无法避开图像资料的使用,而且围绕相关研究不断深入还派生出一些新学科,如影视人类学、视觉人类学等。并通过对当今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图像资料利用中一些现象的批判分析,形成一种有助于学科发展壮大的理论反思。

  关于观看与被观看关系的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蔡萌在论文《互为他者身份认同的摄影关照》中认为,当摄影开始真正在中国人手中传播的时候,不仅存在一个新视觉经验的建立的问题,而且还存在一个本土视觉经验逐渐被的转向问题。而在这个转向与建立的过程中,东西融合是一个主要趋势。此时也正值中国人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向西方学习的初期。大量以西方现代科学为背景的照片开始出现。作为一种依托于体质人类学的摄影,庄学本的照片不仅为我们呈现了一种非常特别的摄影观看方式,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复杂的本土视觉现代性图像文本。中央民族大学殷会利在《从庄学本影像论当代少数民族文化建构中的"看与被看"》以早期庄学本人类学摄影作品为例,分析其观看方式所代表的对少数民族文化场外关注的审美意象,并与当代民族文化变迁结构相对比,归纳少数民族摄影的传播效力和文化变迁的导向力。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当代建构中如何借助看与被看的文化关系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建构的良性发展。作者指出,由于现代视觉信息传播的迅猛发展,看与被看的关系是研究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艺术在当下发生剧烈文化变迁的主要线索之一。以人类学考察为目的的摄影行为以"看"的角度表明了外界对民族文化的视觉评价,其价值观影响到了民族文化自身的建构与发展。

  关于谁是"他者"及其与国家和意识形态建构的关系,四川大学龙成鹏在《他者的景观──1941年庄学本西康影展及其评论》中,提及1941年庄学本在战时陪都重庆等地举办的"西康摄影展览会"。这是一次官方性质的影展,展出了西康省政府顾问庄学本在西康拍摄的有关风光、物产和民族的照片以及一些调查所得的统计图表。西康传统上是"西番"、"罗罗"等族聚居区,是华夏的"他者",在大多数"内地人士"眼中是"蛮荒"之地。但在"抗战建国"和"中华民族"的国族建构的背景下,这个地方显示出了它的独特意义。影展主办方,希望通过精心挑选的照片和富有成效的展出方式,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西康,揭示西康的美丽和富饶。影展引起政界、知识界的广泛关注,留下了很多评论。这些评论肯定了影展的功绩。人们相信西康影展揭开了西康的"神秘"面纱,让他们得知西康"真相"。不过,在具体谈论到西康真相时,人们各自描述出的西康又存在差别,甚至有的论述完全相反。这些的评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为"他者"的西康在观众眼中的矛盾性。不过,这次论争在思想层面也反映了中国民族国家建构历程的复杂性。台湾世新大学陈学圣通过民国期刊中的少数民族的报道,比较分析民国时期不同的摄影取向。他在论文《民国期刊中的少数民族──从王小亭到庄学本》中指出,民国期刊,特别是20年代中期之后的画报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纪实摄影的起源;当时的摄影者与画报编辑共同发展出了本土纪实摄影的雏形,其中王小亭与庄学本都曾经对川藏地区的少数民族做过摄影报道。不过王与庄虽然拍摄的年代接近,却代表着纪实摄影发展中,两个截然不同的面向。从王小亭的"他者"到庄学本的"同胞",中国纪实摄影在30年代其实已经完成了现代化的历程。复旦大学顾铮也是通过民国时期的一本画报,试图重新定义"国家"。他在《重新定义"国家"──从庄学本在<良友>画报上的作品说起》里,尝试通过对于庄学本拍摄于1949年以后的中国少数民族摄影作品的考察,包括与他的1949年之前拍摄的少数民族摄影进行比较分析,来呈现这两个不同时段里的作品的区别,通过这种区别来寻找1949年之后中国少数民族表征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民间影像:邓启耀的空间

上一条: ·哈斯朝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长调
下一条: ·湖北土家族纪录片《巴山撒叶嗬》获国际金奖
   相关链接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
·[姜容]绣映湘魂:艺术人类学视角下湖南湘绣的保护与传承·[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
·[张凤霞]民俗影像片的叙事实践·[柯小杰 王君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服务民族学专业教学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
·[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
·[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
·[胡蓉]浅议《天工开物》的人类学意义·[马威 哈正利]在科学与人文之间:马林诺夫斯基的现代性人类学
·[周大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概念创新与实践经验·[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