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刘锡诚]关于民间文化的普查与分类问题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1-16 | 点击数:12983
 

  (五)普查中的采集问题

  本次民族民间文化普查的项目,包括搜集记录、采集数据、搜集实物、拍摄视图、绘制形制图、绘制分布地图、撰写调查报告等多项工作和成果。应该指出和强调的是,采集当下时代还在民众流传的民间文化作品和记述当下时代还在民众流传的活态的民俗事象,是本次普查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因为没有对当代还流传的民族民间文化作品的记录和对当代还呈现活态的民俗事象的全面翔实记述,就无从谈论普查,使普查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而有了忠实记录的当代民族民间文化作品和忠实记述的当代民俗文化事象,就保存下了当代所流传的民族民间文化的时代面貌,从而也就为从民间文化研究民众的思想和世界观提供了可能,为制订、实施和修订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规划,为党和政府制订文化政策乃至国策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尽管不能把采集等同于普查,因为普查还有其他的内容和手段(如现有文献、小型座谈、抽样调查等),但一般说来,认真而毫不含糊的采集工作,应与普查同时并举,不能把采集看成是可有可无的。

  在普查中,不可能用数学的统计法(量化)解决一切问题,故而要求采录者在采录时忠实于具体的讲述者、传承者、表演者的讲述和表演,只有出自他(们)之口和他(们)之手的作品,才能代表他(们)和他所属的那个群体的一般思想观念和审美取向。

  以口头文学为例,它是民众的语言艺术,尽管“类型化”是民间作品的一个普遍性特点,但出自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人生观的故事讲述家讲述的故事,和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人生观的歌手唱出来的民歌,在语言叙事的方式、词语所表达的文化意义涵、细节的铺叙、幽默感等方面,往往表现出迥异的特点。故而在记录他们的讲述和歌唱时,要尽可能忠实于他们讲述或演唱的语言(包括方言土语)、音乐,尽量避免用通行的官话或采访者自己的语言,替代讲述者的讲述语言。保持记录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就能得到有个性、有风格的民间作品的文本。这是民族民间文化普查的基本要求,也是考察调查者的基本功的主要指标。

  (六)建立验收制度

  1 .普查的成果一般表现为:( 1 )普查(调查)报告,包括普查工作总结、民间文化资源种类、分布情况、价值、传承人名录、对保护的设想等;( 2 )本地的民间文化分布地图集、本地民间文化 清单;( 3 )记录的文本(作品)与调查图表;( 4 )录音、影像、图片;( 5 )搜集(包括购买)到的民俗实物与资料。

  这次普查中所采集的各类民间文化文本、图像资料,最终将按类别和省(市、区)分卷,编辑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地图集》和编纂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纂”丛书(最后名称有待国家中心商定)等各种形式的文献成果。这次普查中录制和摄制的录音录象资料,要求编制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科学资料片,交由国家和省(市、区)文化行政部门指定的或委托的专业机构永久保存,并向社会开放。

  2 . 建立验收制度是检验普查成果的重要步骤。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重要环节,又是一项有组织有领导的集体完成的田野调查项目,待工作告一段落,各级主管机构将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力量进行成果验收和论证,并对普查报告中所述各项调查和研究作出评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间中国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宗迪]神话、真理与历史
下一条: ·[刘锡诚]关于民间信仰和神秘思维问题(上)
   相关链接
·[吴凤玲]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思考·[马丽莎]东乡族口头歌谣的演说场域分类研究
·[高睿涵 刘婷]“文化空间”再分类·[甘德志]张果老“蝙蝠原形”考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在山西太原成功举办·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 年年会会议手册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
·[王涛]《地名文化遗产鉴定》修订刍议·[林思远]石雕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路径的分类研究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白宪波]“魂瓶”分类再研究·[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