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刘锡诚]关于民间文化的普查与分类问题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1-16 | 点击数:12245
 

  在这里要特别说一说的是,撰稿者们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增写了“民间信仰”和“民间知识”两个类别。民间信仰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领域,但在普查中又是任何一个地区和民族都无法回避的。在民间信仰中,到处都会遇到人们常说的神秘文化的内容,如多神信仰(原始信仰)、俗神信仰、祖先信仰、巫术与禁忌等。其中的一大项是庙会,庙会是综合性的大型民俗活动,既有娱乐的目的(劳作一年之后的休息和宣泄),也有敬神敬祖祭祀的内容。有人会说,这些民间信仰都是封建迷信,你们要搜集记录这些文化糟粕目的何在?我们要说,文化的发展和延续是有自己的规律和合理性的,用非精华即糟粕、非好即坏、非进步即落后的二元对立的理念和方法来判断文化是一种远非正确的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永远无法穷尽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否则科学就不要发展、不要进步了。而凡是科学达不到或尚未达到的领域,就必然会有神秘思维存在和活动的空间。这是真理。民间信仰也好,巫术和禁忌也好,是人类文化的产物,是人类的必经之途,是任何民族都无法超越的一个阶段。而且民间信仰中也不全都是无稽之谈,其中也包括人类的一些理信。况且,民间信仰历来都在社会稳定与和谐方面起着有益的作用。对亿万民众都笃信不已的民间信仰,不可不加研究、不分轻重地一笔抹杀。要把老百姓的民间信仰,与现在社会中一些以赢利为目的而不惜图财害命假术士分开来。在我们今天的民间文化普查中,我们所以也要把那些即使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起着某种阻碍作用、行将被社会发展自然淘汰的信仰事项记录下来,是要将它们作为人类曾经创造并流行过的一种文化现象,而并非要继续继承和发扬;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部分。

  (二)编码和代码

  在普查中所搜集和记录的所有民间文化作品、所描述的民俗事象、所搜集的民俗实物,除了要编辑成丛书、进入陈列馆收藏保护外,还要录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以便做到永久的保存和知识共享。而进入数据库,就必须每一件材料都给它一个编码,编码就像公民的身份证一样。录入计算机,被调出来使用,因此,每一件材料都不可避免地要至少经过两次录入调出,故这个编码必须是具有唯一性,绝对不能有重复。资料的数字化、信息化,是时代使然的,是我们这些从事人文工作和文化工作的朋友们颇不习惯、也颇不以为然的。但我们必须适应,必须迎头赶上,否则这样庞大的系统工程就会乱了套。经过国家标准化、自动化、信息等部门和机构的协助,这次民间文化材料的编码和代码,采用 14 位数字编码制,也就是每件作品(或实物)都赋予它一个 14 位数字构成的代码。这个编码由三段组成:第一段,前 6 位是地区编码;第二段是 3 位,系类别编码;第三段是 4 位,系某地区的流水号;第四段是 1 位,亦即最后一位,是校验码。前 13 位,都比较容易填写,只有最后一位,不是很容易,要费点脑筋,但它最重要。我想经过培训就能掌握。重要的是编码和代码的设置,既不可忽略,也不可轻视,是否以积极的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件事,是关系到我们的全国普查的大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民间中国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宗迪]神话、真理与历史
下一条: ·[刘锡诚]关于民间信仰和神秘思维问题(上)
   相关链接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王涛]《地名文化遗产鉴定》修订刍议
·[林思远]石雕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路径的分类研究·[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
·[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白宪波]“魂瓶”分类再研究
·[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
·《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3期目录·“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高丙中]从封建迷信到文化遗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