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白话译文:“人一死,就招人厌恶了;人死无能,就遭人背弃了。因此为死者制作绞带、衾被,设置柳车、翣扇,是为了使人们不厌恶死者。刚死的时候,设脯醢做祭奠物;将出葬,设遣奠而后出葬;葬毕回来又设虞祭以向死者的神灵献食。从来没有人看见鬼神享用过这些祭品,但自古以来也没有人舍弃过这些礼仪,就是为了使人们不背弃死者。”参见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1997年,第157─158页。
[35] 见《荀子·礼论》。略译“变而饰,动而远,久而平”:“人死后要装饰,举行丧礼仪式要使死者逐步远去,时间长了便恢复到平常的状态。”
[36] 《论语·先进》。
[37] 《礼记·檀弓下》。
[38] 《礼记·大学》。
[39] 《礼记·檀弓下》。
[40] 《礼记·檀弓下》。
[41] 《论语·泰伯》:“立于礼。”
[42] 《论语·颜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们也许可以效仿其语法说“人人”。
[43] 《论语·里仁》。
[44] 《易·系辞传》。
[45] 这里所谓“礼仪起伪的自然”者,欲折衷孟荀也。所谓孟荀、今古文、汉宋、儒道、儒耶、中西之别,无不可执中而化之也。
[46] 参见《礼记·礼器》。
[47] 《礼记·礼器》。
[48] 《礼记·礼器》。
[49] 《荀子·大略》。
[50] 《论语·子罕》。
[51] Zwischen,中间,之间,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的关键词。参见Heidegger: Gesamtausgabe Bd. 65: Beitr?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 1989. 非常简单地说,根据通常的理解,必须先有空间和时间,然后才谈得上在两个空间点或时间点的“之间”。然而海德格尔所发现的这个作为时空“原现象”的“之间”不但不是以通常含义的空间和时间为前提的,反而是给出空间和时间的原初的(用连字符连接的、一体的)时间─空间(Zeit─Raum)。
[52] 《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礼记·哀公问》:“孔子遂言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
[53] 参见海德格尔《时间与存在》中对时间三维之间“相互到达”(Sich─einander─Reichen)的论述(Martin Heidegger: Zur Sache des Denkens, Tübingen: Max Niemeyer, 1976, S. 14.)
[54] 《礼记·礼运》。
[55] 《礼记·礼运》。
[56] 《论语·述而》。
[57] 《论语·泰伯》。
[58] 《中庸》。
[59] 《毛诗正义》:“神之来至去止,不可度知,况可于祭末而有厌倦乎!”
[60] Zeit─Raum,用连字符连写的时间─空间,是海德格尔后期重要思想,又写作Zeit─Spiel─Raum(时间─游戏─空间)。参见 Heidegger: Zur Sache des Denkens, Max Niemeyer Verlag Tübingen, 1976. 以及Gesamtausgabe Bd. 65: Beitr?ge zur Philosophie (Vom Ereignis),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 1989.
(刊于《现象学与伦理·第七辑,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年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现象学网 2006-01-10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