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柯小刚]黑尔德“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与儒家“慎终追远”的祭礼空间
——对中国伦理“井源”的一个政治现象学─解释学探入
  作者:柯小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9 | 点击数:24226
 

  [1] 作者通讯地址:200092,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电子邮箱:(略)

  [2] 克劳斯·黑尔德:“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靳希平译,见《世界现象学》,孙周兴编,倪梁康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245页。(下面凡引用此书,仅注书名。)

  [3] Generativ, Generativit?t,在Held的用法中同时蕴含“世代”和“生成”两个意义,所以笔者认为靳希平的翻译“世代生成”是非常可取的。尤当考虑到 Held因受阿伦特影响而尤其重视“诞生”对于政治之意义的时候,更是如此。但是,对于“世代的时间经验”及其ethos、politikos意义来说,单纯重视“诞生”的一面是不是囿于“gen─”(生)这一希腊词根的局限而忽视了在汉语的“伦理”和“政治”传统中的某些其他向度呢?这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之一。

  [4]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1252b 15.

  [5] 这是Held在《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一文中对哈贝马斯的基本家庭理解的概括,《世界现象学》第281页。

  [6] 一个典型的例证:在《多文化和民主的伦理》一文的结尾部分,Held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在世代生成的时间性生活中的家庭里面的Scham(羞耻)对于那构成民主政治生活之基础的羞怯(Scheu)的Ethos之养成的起源性意义。

  [7]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在这两个问题领域上的疏忽,是Held一再指出的事实。

  [8] 参见Held“多文化和民主的伦理”,此文见《世界现象学》,尤其参见此书第279─280页。

  [9] 参考海德格尔在《哲学基本问题》讲座(Martin Heidegger, Grundfragen der Philosophie, Gesamtausgabe Bd. 45,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中所讨论的作为“哲学基本情调”的“节制”和“畏怯”及其与惊讶的关系。这里海德格尔所谈的虽然看起来是普泛意义上的哲学,但其实是他所理解的现象学的哲学。另外,胡塞尔对科学危机的思考,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忧思,这一切都是现象学之畏怯态度和Ethos的表现。

  [10] 例如那种只把现象学用作单纯分析批判工具的“现象学研究”,又比如那种对海德格尔思想的虚无主义方向的解释和发展。Klaus Held讨论过民主自由的“讨论一切问题,包括Ethos问题”对Ethos的侵袭和破坏,但是他似乎没有反思现象学方法本身对于Ethos探讨的有效限度和侵袭的可能性。

  [11] Held称这种悖论关系为一种“悲剧性的关系”,参见《世界现象学》第273页。

  [12] 关于此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参见Held在《世界现象学》第281─282页的论述。

  [13] Klaus Held:《世界现象学》第286页。

  [14] 克劳斯·黑尔德:“世代生成的时间经验”,靳希平译,见《世界现象学》第245页。

  [15] 《论语·学而》。

  [16] 在此有必要提及,刘小枫在其影响广泛的《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一书中把中国现代革命观念溯源到儒家“革命精神”这一基本观点是有待商榷的。

  [17] 《易·井》卦辞。

  [18] 《中国古代易学丛书》(影印)第六卷第328、337页,中国书店出版,1992年。

  [19] 《易·井》卦辞。

  [20] 参见《周易正义》此条注。

  [21] 参见《中庸》。

  [22] 《中庸》。

  [23] 《礼记·大学》。

  [24] 《礼记·礼器》。

  [25] 参见《中庸》。

  [26] 《周易·复·彖传》:“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27] 《易象传·巽》。

  [28]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9] 《论语·为政》。

  [30] 《礼记·曾子问》。

  [31] 《论语·阳货》:“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第一·玉杯第二》:“然则春秋之序道也,先质而后文,右志而左物。故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推而前之,亦宜曰:‘朝云朝云,辞令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引而后之,亦宜曰:‘丧云丧云,衣服云乎哉。’”

  [32] 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北京,2002,第13─14页。

  [33] 《礼记·中庸》。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中国现象学网 2006-01-1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赵世瑜]文本、文类、语境与历史重构
下一条: ·[白寿彝]民俗学和历史学
   相关链接
·[金卿莹]秦汉义乌颜乌传说与儒家孝伦理的传播·[贺晏然]家承至德:清代江南泰伯奉祀的发展
·[冯瑾]乡宁云丘山中和节节俗及其儒家文化意蕴·邹昌林:《中国礼文化与儒学研究》
·[张旭]新疆乌鲁木齐市孔庙调查报告·[郭佳]九月九日重阳节探源
·[朱承]礼乐制度:从传统到现代,依然没有褪色·[李华]散杂居地区回民婚俗文化探析
·[张亚辉]皇权、封建与丰产·[贺少雅]论元代字说中所见之民间冠礼及儒家的成人观念
·张士闪:乡土文化对儒家文化的葆育传承力是惊人的·[马敏]政治仪式:对帝制中国政治的解读
·学者对话:中国道路与儒家的未来·汤一介 褚国飞:不断提出问题 推动思想进步
·[陈家琪]超越日常度日的时间经验何以可能?·[刘悦笛]从“秋期释奠”看当代韩国的儒家“礼乐文化”
·[黄景春]论我国冥婚的历史、现状及根源·[林春 胡鸿保]武陵地区的“堂祭三献礼”
·[克劳斯·黑尔德]世代生成时间经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