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海峡两岸学术论坛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专题研讨会海峡两岸学术论坛

赵世瑜:历史追问与践履躬行
  作者:赵世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3-19 | 点击数:4389
 

.第一届海峡两岸学术论坛:学者论点. 

 

  赵世瑜:
  历史追问与践履躬行

  本次论坛在相关说明中,提醒与会者暂时放下具体研究个案,对中国民间文化的整体发展提出看法。对后者我感到非常必要,因为民间文化研究的学术旨归或者问题意识在哪里、它究竟如何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民间文化"本身是否可以脱离其它的文化分类在其自我框定的范围内孤立地进行研究、共时性的、结构性的探讨导致了哪些致命的缺陷……,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但是,离开了具体的事例和情境,这些探讨可能会是苍白无力的,是于具体的实践毫无裨益的。

  最近几年,作为旁观者,也出于方法论思考的需要,我参与了几次西南地区的学术旅行,大约云南两次、广西三次、贵州一次、湘西一次。在这期间,还为历史学者和人类学者共同撰写的一本书Empire at Margins写过一篇书评。在旅行中,我不仅发现了大量少人利用的数据,不仅把书本上获得的知识还原到一个具体的情境中,而且因此对包括上述问题在内的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还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所以我的讨论是结合这些具体的、甚至是碎片式的事例的,甚至可能是因这些事例而产生的。

  近年来,我对华北关注得多一点,对西南并不了解。其实,很多人与我一样,对西南、西北,甚至对自己的家乡都不甚了解,但是很能对中国侃侃而谈。我很惭愧,希望能真正了解中国,所以希望这辈子能稍微了解一点中国的一个局部。

  说到这里,想起费孝通先生谈到老同学利奇对他的批评,其中之一是说个别小区的微社会研究是否能概括广袤中国的国情,费老的答案是,虽然个别小区不能称为典型,但却可以代表一种"类型"(《人的研究在中国》)。因此,"竹筒窥豹,可见一斑"。

  这样的批评也常见之于针对我们的区域史研究。我没有社会科学的雄心,但也还是希望以此为出发点去了解整个中国,而不是掉过来,自以为了解中国,再用这个假想的"中国"去指导对中国的了解。不敢说我们研究区域社会就一定多么鞭辟入里,但这样也许我们了解的历史可以更多样一些,更鲜活一些,更细微一些,不都是大话、空话,甚至假话,这便足矣。

  本文的讨论从提及西南研究的三种学术传统──即通史传统、地方史志传统和人类学传统──开始,中间追问这三种传统究竟如何看中国的问题,最后以不同传统的学者面对某一文类如何剖析其语境的方式而告终。我放弃展示各种照片、录像和文献数据、放弃一个个故事的来龙去脉,来响应组织者的号召。但还是会有一些高度概括的细节。

  因为细节决定一切。

 

  赵世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乡土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北京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常务理事。兼任《史学理论研究》、《史学月刊》、《史林》、《民俗研究》、《中国历史学年鉴》等刊物编委,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社会史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第6、7届海淀区政协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材首批培养人选、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专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获得第五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研究类)、第二届韩中青年学术奖等奖项。赵世瑜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社会史、史学理论、民俗史、历史人类学等。他自1982年以来,先后出版《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文化》等专著10余部,《欧洲史学新方向》、《剑桥插图中国史》等译着6部,《传说、历史、历史记忆》等论文百余篇,分别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同时,他在教育部新课程改革中作为《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核心组成员,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总主编、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总主编。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金荣华:当代民间文学研究
下一条: ·第一届“海峡两岸民间文化学术论坛”日程安排
   相关链接
·赵世瑜:新的中国通史新在何处·[梁青]当代日本民间叙事研究的走向
·[巴莫曲布嫫]中国史诗研究的学科化及其实践路径·[沈卫荣]美国藏学主流的学术传承和学术批评
·Zeinab Badawi:我将自己的族裔身份看作优势·[邓庆平]贺登崧神父与中国民间文化研究
·探索民俗学方法论的实践范式·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间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
·[吴原元]《中华民族简史》:不应被遗忘的中国通史·[熊黎明]《阿诗玛》叙事话语的变化对民间文化研究的反思
·以田野经验书写学术史: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所长董晓萍·刘宗迪:《山海经》与上古学术传统
·新疆民间文化研究专题培训即将举行·文史学家章培恒逝世 曾主持“中国文学通史”撰写
·孙庆忠:人类学汉人社会研究:学术传统与研究进路·俗文学与民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俗文学与民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召开·[胥志强]作为生活整体观照的民俗学
·[萧放]钟敬文:创建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两大学科的奠基人·[张海洋]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民间文化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