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本网公告
   学会简介
   学会章程
   学会机构
理事会
秘书处
中国民俗学网编委会
中国民俗学会志愿者团队
   学会大事记
   学会会议
会议动态
联办会议
   学会活动
中国民俗学会与非遗保护
我与中国民俗学会:纪念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
中华春节全景纪实摄影行动
生肖卡通设计有奖征集
感受春节:马鸣湖杯学生征文
春节文化网上谈
   知识中的伙伴
敬文民俗学沙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北京民俗博物馆
学苑出版社
妙峰山研究会
   对外学术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学会出版物
学会年刊
中国民俗学年鉴
   联系我们

海峡两岸学术论坛

首页中国民俗学会学会会议专题研讨会海峡两岸学术论坛

王秋桂:当代社会中的民间文化研究
  作者:王秋桂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3-19 | 点击数:4334
 

.第一届海峡两岸学术论坛:学者论点.

 

   王秋桂:
  当代社会中的民间文化研究

 

        大纲:
  一、民間文化研究的本土化
  二、跨學科團隊合作的研究
  三、長期田野調查的必要和新工具的使用
  四、民間文化現象整合的研究──以村落研究為例

  講稿

  現代學科的分類主要來自外國的觀念,而有些學科則根本起源於國外。從西學東漸以至於全盤西化,在清末和民初間中國學術發展的基調就已建立,那就是不論方法、概念或理論都跟著西方的腳步走,而且學院的組織架構基本上也模仿西方。儘管百餘年來國人有不少卓越的學術成就,但就社會科學來講,中國的學術界始終被罩在西方的學術陰影下,而硬套西方理論的學風也一直盛行不墜。有鑑於此弊病,楊國樞等學者於八○年代初期開始討論本土化的問題並於1982年編輯出版《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列入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專刊乙種第十期。嗣後,楊國樞積極推動以本土化為目的的華人心理與行為的研究。「該研究的主要特色,是從被研究者的歷史、文化及社會脈絡角度出發,來瞭解、並詮釋個人的心理與行為;使得所構的理論、概念、工具及研究方法,皆不會脫離該個體的實際生活脈絡」(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50週年專刊《傳承與展望》(2005),頁74)。此一研究透過研習會、研討會、研究計畫等方式進行。1993年《本土心理學研究》學術雜誌創刊,使研究成果得以聚而出版。目前民族所有一研究群持續進行此一研究。另外由於朱雲漢等學者的規劃,1999年8月來自兩岸三地及留美華人的政治學者齊聚於美國馬里蘭大學討論華人社會政治學本土化的議題。會中所發表的論文結集於2002年出版。大陸社會科學界近年來對本土化邉拥氖∷伎梢姺揭剩瓷鐣茖W如何本土化〉,《二十一世紀》60(2000年8月)。

  對本論壇關係比較密切的是人類學本土化的議題。《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自1995至1998年陸續發表與人類學本土化有關之論文七十餘篇。經榮仕星與徐杰舜選編以《人類學本土化在中國》為題於1998年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1999年7月9-11日由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編輯部等單位聯合主辦於廣西民族學院召開「’99人類學本土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於2001年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這次研討會的特色是邀請數位歐美著名的人類學家參與,而他們也提出中肯的意見。李亦園先生在上提《人類學本土化在中國》的序言中道「一個學科的本土化或本國化,不但應該包括研究的內容要是本地的、本國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也要在研究的方法上、觀念上與理論上表現出本國文化的特性,而不是一味追隨西方的模型」(頁1)。不過本土化其實應和國際化並行推動。李先生在序言的結論中言道:

  然而人類學研究或社會科學的本土化其最終的目的並非只是本土化而已,這一點是非常重要而需要特別提出之處。本土化研究重要的目的固然不要被西方理論與方法牽著鼻子走,進而發展我們自己的方法、觀念與理論,使能更容易而清楚地了解我們自己文化的真象,而提出與西方不同的看法與理論,說明西方觀念所開展出來的理論並非唯一的認識自然真實的方法。但是科學的研究,即使是「另類科學」,其最終的目的仍是在建構可以適合全人類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行為與文化理論,否則固步自封於中國文化理論,也就與西方文化理論自以為是唯一的研究途徑沒有什麼不一樣了。(頁3)

  在發展「我們自己的方法、觀念與理論」之前,我們必須累積基礎研究的成果。那就是要有系統的搜集、整理、分析大量的本土材料。這種工作最好由具不同專長的學者所組織的團隊合作進行。任何一種民間文化現象都不是個別學者所能全盤了解。而相關的資料如族譜、碑刻、契約、帳本、日記、水冊、唱本、科儀本、劇本,以及口述、圖像及表演傳統都有賴歷史學家、金石學家、人類學家、宗教學家、戲劇學家、民族音樂學家等共同解讀。

  我想大家都同意田野調查的必要性。不過田野調查一方面要具有歷史視野。另一方面對於調查現象相關的人、事、時、地、物都要有明確的交代,而且要說明其儀式及社會脈絡。不論哂檬妨匣蛱镆百Y料,我們經常犯了朱鴻林所指出的錯誤:

  除了過分肯定和過分否定的毛病之外,通常還有以下的幾種:內容上以文當實,時間上以暫為恆,空間上以零擬整,比附上以彼代此。(頁190)

  朱鴻林雖是就鄉約研究而言,但也適用在其他民間文化現象的研究。

  地理資訊系統和衛星定位儀是最近發展出的新的工具,一方面它們可提供明確的座標點和相關的歷史地圖、衛星圖、空照圖等,一方面它們可引導我們從空間上去思考問題。

  有關村落研究,我在附上的計畫書中已有所說明,在此就不再花費大家的時間。不過我想特別指出原鄉村落和移民村落的比較研究會是一有趣的題目。而兩岸對應村落的研究或可列為合作計畫的項目之一。

  參考書目

  徐杰舜主編,《本土化:人類學的大趨勢》,南寧:廣西民族,2001。

  Katz, Paul R.主編,《民俗曲藝》第137、138期(2002.9/12)「宗教與地方社會」專輯。

  Katz, Paul R.主編,《民俗曲藝》第143期(2004.3)「天災與宗教」專輯。

  Katz, Paul R.主編,《民俗曲藝》第147期(2005.3)「廟會與地方社會」專輯。

  Katz, Paul R.主編,《民俗曲藝》第153、154期(2006.9/12)「神職人員與地方社會」專輯。

  劉鐵梁,〈村落──民俗傳承的生活空間〉,收於鍾敬文編《民間文化講演集》,南寧:廣西民族,1998。

  劉錫眨粗袊袼讓W前沿理論叢書總序〉(2002),附於該叢書已出版各冊,如顧希佳,《社會民俗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2003。

  榮仕星等編,《人類學本土化在中國》,南寧:廣西民族,1998。

  陶立璠,《民俗學》,北京:學苑,2003(特別見「再版序言」)。

  朱鴻林,〈二十世紀的明清鄉約研究〉,《歷史人類學學刊》2.1(2004.4)。

  鍾敬文,《中國民間文學講演集》,北京:北京師大,1999(特別見〈民俗文化學發凡〉一文)。

  朱雲漢等編,《華人社會政治學本土化研究的理論和實踐》,台北:桂冠,2002(特別見胡佛序言及朱雲漢〈政治學本土化研究的必要性〉)。

 

  王秋桂,台灣大學學士(1965),碩士(1969),英國劍橋大學博士(1978),歷任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主任,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人,普林斯頓大學東方圖書館中西文書目專家,清華大學(新竹)中文系及文學研究所教授、人文社會學院代理院長、歷史所及人類學所教授,墨爾本大學訪問研究員,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副執行長,玄奘大學宗教系講座講授。現任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總幹事,《民俗曲藝》總編輯。1991至2000年間主持「中國地方戲與儀式之研究計畫」,2006年7月起主持「歷史視野中的中國地方社會比較研究:中國村落中的宗族、儀式、經濟和物質文化」計畫。著作包括<二郎神傳說補考>,<元宵節補考>,〈元明戲曲中的呂蒙正〉(“LüMeng-cheng in Yuan and Ming Drama”).孟姜女傳說研究系列(“The Tun-huang Versions of the Meng Chiang-nüStory,”“The Formation of the Early Versions of the Men Chiang-nüStory,”“The Hsiao-shih Meng Chiang Chung-lieh Chen-chieh Hsien-liang Pao-chüan: An Analytical Study,”“From Pao-chüan to Ballad: A Study in Literary Adaptations as Examplified by Two Versions of the Meng Chiang-nüStory,”“Reflections of the Meng Chiang-nüStory in Yuan tsa-chü”) .主編「民俗曲藝叢書」(已出版83種),「中國傳統科儀本彙編」(14種,已出8種),「中國訣罡祕譜彙編」(3種,已出2種),「中國節日叢書」,「中國民間故事全集」,「中國民間信仰資料彙編」,「善本戲曲叢刊」等。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会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黄树民:从民间文化研究看中国社会与文化
下一条: ·高丙中:作为日常生活范畴的民间文化
   相关链接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在山西太原成功举办·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 年年会会议手册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
·[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
·《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3期目录·“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高丙中]从封建迷信到文化遗产
·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