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江敏]武当山吕家河民间礼俗歌──“待尸歌”漫议
  作者:江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9-07 | 点击数:38128
 

  四、待尸歌的音乐特征

  (一)曲体结构

  待尸歌的结构比较长大,技艺高的歌师可以唱上几天几夜。它基本上属于联曲体 结构,曲体主要由五大部分连缀构成:(起歌头)开路歌一孝歌一盘歌一翻田埂一还阳歌,每部分都包含有多段唱词。

  1、起歌头:可以看作是正曲开始前的引子,半说半唱,一共有360句。

  2、开路歌与孝歌:这两部分的唱腔结构基本相同,构成了全曲的核心部分。唱腔也比较固定,有较强的程式性,曲调全部采用阴歌歌调。

  3、盘歌和翻田埂:这两部分唱腔结构比较复杂,曲调很丰富,既有阴歌专用的唱腔、曲调,也引用当地的山歌、小调或民间说唱、戏曲曲牌,有时还与“阳锣鼓”共用某些唱腔,只是唱词内容有所不同。

  4、还阳歌:还阳歌的唱腔比较固定,是全曲的结束部分。

  (二)调式,音阶及旋律

  1、调式以“微”调为主

  待尸歌的调式,按其音阶结构形态的式样多少为序,最多的是微调式,其次是宫调式、羽调式和商调式,角调式比较少见。音阶排列以加入“变宫”的六声音阶徵调式最为常见,“变宫”的加入使阴歌悲哀的色彩更加浓厚了。在所调查的二十多首待尸歌中,属徵调式的就有十五首。徵音不但作为调式骨干音贯穿全曲,而且几乎每一乐句的落音都在“徵”上,以突出徵调色彩。

  这种多以“徵”作为调式主音的情况,可能源于楚地先民“尚徵”的音乐文化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盛行,古人也以此来解释乐律现象,用金、木、水、火、土对应宫、商、角、徵、羽五声。传说楚人乃祝融之后裔,祝融乃高辛之火正,即火神。在《礼记•月令》中记载:“仲夏之月……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音徵,律中蕤宾。”其中将祝融与徵音相对应,徵音则属于五行中之火。由此看来,火在先秦时期的楚地,是十分受人崇敬的。

  2、音阶和旋律

  1)待尸歌的旋律变化重复较多,往往是用同样的曲调配以不同内容的唱词。开路歌、孝歌的结构看似长大,其实只是用同一个旋律(多为“四句子”)配以多段唱词。

  2)待尸歌的音阶排列以加入“变宫”的六声音最为常见,湖北民歌中的“三声腔”在待尸歌中比较少见。但是其旋律中还有较明显的三骨架音的痕迹,调式主音在旋律中的地位比较突出。

  3)待尸歌的音调“哀而不伤,悲而不惨”。丧歌,本是一种十分悲伤的音乐,然而面对着漆黑发亮的棺木,令人恐怖的引魂幡,披麻带孝的人群,撕心裂肺痛哭的亲友,歌师们的歌声却不那么凄惨。如歌师们在互比歌艺时唱的“武腔”——《武松打殿》、《秦琼卖马》,曲调高亢奔放,十分具有阳刚之气,使人在悲痛中依然精神振奋。

  4)音乐语言简明、朴实,易于传唱。武当山是道教名山,道教音乐的历史十分久远。道家多崇尚自然、恬淡、飘逸的精神追求,其音乐思想也反映出朴实、自然的情趣。待尸歌长期以来受武当道乐的影响,其旋律音调与当地方言紧密结合,近似于半说半唱,音乐语言简明、朴实,节奏较为自由,速度徐缓,易于传唱。

  5)由于武当山地处东西南北的交叉点,长期与相邻地区交流融合,因而,民歌的曲调十分丰富。因此,待尸歌虽然是这里土生土生的民歌歌种,但其音调的来源并非完全单一。就以“翻田埂”这部分为例,除了引用当地的阴歌音调以外,又吸收了大江南北优秀的阳歌音调,这些阳歌大都风趣幽默、轻快活泼,其内容与丧歌也毫无关系。如“翻田埂”中的《你家获了个鳖老爷》,从唱词到唱腔都十分恢谐,引得在场的人捧腹大笑。

  (三)伴奏乐器

  “丧歌无丝竹”。待尸歌的伴奏乐器很简单,一样是鼓,一样是锣。“击鼓而歌”的丧歌演唱习俗很可能是源于古代巴人的“伐鼓以祭祀”。《庄子•击乐》中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置箕鼓盆而歌。”可见“击鼓而歌”的丧歌演唱方式源远流长。丧歌中的鼓,具有指挥变腔换板、调节丧场气氛的重要功能。锣是随着后世丧葬仪式的日趋规范,为了丰富丧歌音乐而加入的。在待尸歌中,打击乐与曲调的紧密结合,使打击乐不单纯处于伴奏地位,而是与旋律融于一体,使音乐既有节律之美,又有旋律之美,十分和谐。常见的衔接形式有四种:(1)起歌之前,有长短不一的一段锣鼓点独凑,俗称“砸椅子”,以二拍子居多;(2)锣鼓点作为乐句与乐句之间的衔接,或称作“咬尾”、“搭尾”,使乐曲节奏更为紧凑;(3)两大段清唱之间的锣鼓点独奏,通常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4)人声与锣鼓声齐鸣,这样唱词内容虽不便于听清,但使得丧场气氛十分高涨。

  (四)演唱形式

  打待尸的演唱形式主要是在灵前聚集,坐唱亡者的恩德和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安慰家属或互相取乐。采用由歌师和锣鼓手领唱,众人和唱的演唱形式,时有小的舞动。《隋书》中记载:“始死,置尸棺舍,邻里少年,各持弓箭,绕尸而歌,以箭扣弓节,歌其平生乐事以致终卒。”可能就是对这一表演形式的记载。待尸歌在演唱技巧上,有韵唱、有念白,听起来既具有民歌的风格,又具有说唱音乐的色彩,十分生动而富有感染力。

  五、武当山待尸歌的传承

  鲁迅先生说过:“民歌是生产者的艺术,是下里巴人的歌。”我认为,武当山待尸歌以它浓郁的乡土气息,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生动的表现手法,还将继续流传下去。

  待尸歌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进程,是人们特定精神形态提炼的结晶,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或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或盘歌,或对歌,引人人胜,易于传唱,百听不厌,百唱不衰。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武汉至武当山高速公路、襄渝铁路的建设,武当山的山门被打开了,人民群众肩挑背驮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武当山地区仍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民们仍然生活在沟沟岔岔的崇山峻岭之间,遇到丧事,还得靠亲朋好友帮忙办理,人死还需要大家帮忙,像城里人那样光靠放哀乐是不行的。因此,“打待尸”的风俗还要沿袭相当长的时间。采访民歌手时,歌师罗成双讲:“这几年,就连武当山外的一些城镇里,谁家办丧事想搞得隆重一些,就有人专门请我们山里的歌师出来‘打待尸’。”因此,他就和同村的锣鼓手冯协安、钱同华三人组成了一个锣鼓班子,农闲时节,专门给人家“打待尸”。“打待尸”挣来的钱已成为他们重要的经济收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民俗文化网 2007-10-28 16:13:43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壮鹰]诗歌与音乐
下一条: ·阿来:重述格萨尔为藏地祛魅
   相关链接
·[徐永安]概念与历史:武当山朝山进香(武当山庙会)习俗特征探讨·[徐永安]玄帝(真武)信仰:三个香会调查报告
·[徐永安]新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民俗·[张紫云]浅析武当山道教对吕家河民歌之影响
·臧艺兵:《民歌与安魂——武当山民间歌师与社会历史的互动》·[刘锡诚]秦越之风 江汉之化
·“歌布袋”姚启华 ·[刘锡诚]陈连山编《武当山南神道民间叙事诗集》序
·山高歌远——走进吕家河民歌村·“中国汉民歌第一村”成为北大民间文学研究实习基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