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王敏]日常生活审美呈现的现象学反思
  作者:王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9-06 | 点击数:14543
 

  我这样说绝不是在讲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单纯的舞台表演。而是在说美让人不再满足于对日常生活纯然内容的占有,吃不仅仅是为了饿、睡不仅仅是为了困、喝不仅仅是为了渴、穿不仅仅是为了暖……这些日常的行为都被主体赋予了意义,日常生活因为确定的目标而使得那些日复一日单调重复的事务变得可以忍受。美使得每一天的时间都是节庆的时间,每一个现在都与过去不同。事实上美与日常生活之间应该是一种对话式的交往,而不应该被刻板地认为是谁对谁的征服。那些对美的期许总是在现实生活中被检验,而在现实生活改变的基础上又会获得新的审美经验指导下一个全新的体会。人以其孩童般的心态进入自身的存在之无蔽中。美的活动只有在日常生活的直观中才能达到其本质,换言之,本质就体现在审美直观中。

  日常生活的存在包含着肯定形式的存在和否定形式的存在,审美的生活方式作为肯定形式的存在必然包含一种值得去过的生活。审美与日常生活的交往不仅意味着去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不仅对我们说汝乃存在,还对我们说“汝须改变汝之生活”。(16)

  注释:

  (1)、(2) 列菲伏尔 赫勒(著) 陈学明 吴松 远东编《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一版)第73、52页

  (3)、(4)、(5)成中英主编 《本体论诠释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一版)第83、87、83页

  (6)河清《现代,太现代了!中国——比照西方现代与后现代文化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一版)第170页

  (7)、(9)(英)迈克·费瑟斯通(著) 刘精明译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5月一版)第99、133页

  (8)(美)约翰·菲斯克(著) 杨全强译 《解读大众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一版)第148页

  (10)包晓光 编著《小资情调——一个逐渐形成的阶层及其生活品位》(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年2月一版)第59页

  (11)、(12)安妮宝贝《清醒纪》(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一版)第193、201页

  (13)、(14)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一版)第447、448页

  (15)(英) 戴维·钱尼(著) 戴从容译《文化转向——当代文化史概览》(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一版)第77页

  (16)(德)汉斯-格奥尔塔·加达默尔(著) 夏镇平 宋建平译《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7月一版)第106页。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术中华 2005-03-3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崔卫平]建立世俗世界的美学
下一条: ·[刘志琴]礼俗文化的再研究
   相关链接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张赵]疾病叙事的故事诗学分析
·[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苏培]“共时的”综合表演:口头史诗歌手演述的审美创造
·[彭栓红]云冈石窟晚期造像的审美新变·[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姜清越]佛山金箔审美价值的当代重构·[陈思涵]“工夫”的双重指向:茶事与人情
·[查斯查干]人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变身:从卫拉特蒙古民间故事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郑新胜]关于民俗审美问题研究的思考·[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