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王敏]日常生活审美呈现的现象学反思
  作者:王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9-06 | 点击数:14544
 

  ……雪纺难以处置,是因着它本身一种郑重的气质。仿佛一些女子,因为被别人爱着才会对着镜子用熄灭的火柴画自己的眉。它需要被关注。它不是可以一洗再洗,洗旧了也自有邋遢美感的棉布。它不能被伤。最好是配一双从小店里淘的旧球鞋。如果配细高根凉鞋,太合理平庸。脏而旧的球鞋刚好衬托雪纺的美女本色。有跳脱出来的清新及Match&Mix的混搭味道。……(12)

  再比如,暗红色沉郁清朗的越南丝,优雅女人味道的黑缎子拖鞋,强悍古典美感的咖啡色鹿皮鞋,点缀贝壳、水晶、玉石民族化倾向的华丽鞋子,混乱艳俗五种不同的项链(虽然是被人误解最多的一种美也喜欢),代表着激情和丰富自我的大布包,惊艳绣着碎花的衣裙,极其古典绣着龙凤图案的银镯子……我不想罗列更多,这些物件或者是自身能带给人官能愉悦的,大多时候是能从中捕捉到某种气质的。他们中间又可以互相搭配衬托出各自的内在涵养。安妮宝贝的文字之所以让年轻人着迷就在于这些细致入微的仿佛工笔画般的日常生活总是审美地呈现。对他们而言这种生活可以自我陶醉有着绝不媚俗的丰富体验,充满着表达和自我表达的探索,对身份地位生活格调的迷恋还有某种文化至上的优越感。从情感上讲给予年轻读者一种超越现实力图实现书中生活的新感性。

  安妮宝贝说,这个世界不符合我们的期待。

  生命何其短暂,绝不能满足于对目前生活的惬意,总要变革不符合审美期待的生活以超越短暂的人生。

  4、结语

  美作为赋予日常生活世界原则上可以直观到(感性直观)的事物总体以某种规定性而被胡塞尔看作一种本质直观。美与日常生活既有着时间上的连续又有着形式上的关联。

  首先,美的活动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时间中。美的时间本质是一种审美时间,也是生活时间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日常时间是对时间的消耗,那么审美时间无疑是对日常时间的征服。审美进入日常生活就仿佛为生活举行某种仪式,这使得审美时间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节庆。对于节庆所具有的特殊时间结构,伽达默尔的论证让人耳目一新。他指出,“在节庆或艺术中,时间和物理的时钟的时间截然不同,‘节庆应该提供时间,它抓住时间,并允许时间滞留。这正是节庆的特性’”。(13)“他认为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而艺术则是一种保存甚至永恒化的一个途径。……作为节庆的艺术,通过特有的审美方式,把时间从日常生活中那种偶然的易消逝的状态转化为一种延续和永存”。(14)结合伽达默尔的观点,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审美时间。一方面,美的活动是日常生活时间的延续,它的审美瞬间正是这种日常生活“绵延”的横断面,亦即“垂直地切断纯粹的时间流逝”;另一方面,美的活动作为对日常生活的阻断,形成了一种“同时性”的生成状态,亦即“过去——现在——未来”的三维时间之对话的状态。可以说,美的活动之时间性生成,既是日常生活绵延的“延续——中断——延续”,又是在审美“同时性”层面上的拓展与迁跃,从而成为“向着无限和永恒展开的时间带”。审美时间作为对审美的本质规定,让日常生活的时间成为浓缩的精华。这样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那些在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在短暂的时间中获得了一生的启示,在电视前观看电视永远也不嫌烦,总感觉时间过得快,但是在那段时间中获得的审美经验却让人刻骨铭心。

  其次,美的觉醒意味着日常生活成为一种观看活动,一种模仿活动,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形形色色的文化出现了。当代社会视觉文化作为一个群体特有的全部表现手段和形式的简称剧烈地影响着当代社会。表现是这一文化的核心问题。例如,摄影是一种视觉表现,它使审美时间得以永恒化。也使群众获得纪念某人、某地、某事的机会。它像是“一种主要的社会粘合剂,将现代世界连接到一起。摄影这种文化形式不仅促成了新的观看方式,而且……带来艺术和观众之间的新的联系”。(15)当代视觉文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媒体、信息技术这些强大的表现手段所带来的强大的表意性的生产。生活可以在对图像的观察中进行模仿。日常生活可以表现为图像中的对象。突来的技术革命使得表现,尤其是意识的表现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些表现手法,例如主题公园的集会,意味着大都市的郊区住宅近似娱乐中心;以及存在着一种娱乐,在这种娱乐里,另一个现实,那个模仿现实世界中值得渴望和肯定的现实得以维持并吸引游客。这也就是鲍德里亚等人所说的仿真世界借助高科技表现了出来。事实上,人们正是意识到日常世界与仿像中的世界的距离难以跨越才不得已回到了对产生这一世界的表现手法的关注上。现代文化向当代文化或者说向后现代文化转变的重要标志就是词语向图像的历史转变。图像作为最如实的表现形式吸引着观众并引起观众的模仿,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注自己的形象(当表现意识成为人对自己存在的自觉,总有人在监督着这个形象是否与潮流相符)。视觉文化引起了人们对表演的一种私人占有,表演的瞬间似乎成了惟一的唯美时刻。所以,吃饭、行走、睡觉等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像是华丽的演出,人在别人的眼光中获得自我的认同,也在别人的观看中观看个人的表演。个体的存在以及个体的日常生活在这样的形式中得以自身显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术中华 2005-03-3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崔卫平]建立世俗世界的美学
下一条: ·[刘志琴]礼俗文化的再研究
   相关链接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张赵]疾病叙事的故事诗学分析
·[王小明]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西王母图像审美探究·[苏培]“共时的”综合表演:口头史诗歌手演述的审美创造
·[彭栓红]云冈石窟晚期造像的审美新变·[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姜清越]佛山金箔审美价值的当代重构·[陈思涵]“工夫”的双重指向:茶事与人情
·[查斯查干]人与动植物之间的相互变身:从卫拉特蒙古民间故事看人与自然的关系·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郑新胜]关于民俗审美问题研究的思考·[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赵屾]寺庙楹联“白贲无咎”的审美意蕴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审美建构研究·[陶子煜]当局者观
·[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秦选涵]论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审美理想与实践逻辑·[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