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
在《仿真》一书中,鲍德里亚(1983a:148)论断说,在这样的超现实中,实在和影像被混淆了,美学的神奇诱惑到处存在,因此‘一种无目的性的模仿,徘徊在每件事物之上,包括技术性模拟、声名难定的审美愉悦’。对鲍德里亚(1983a:151)来说,艺术不再是单独的、孤立的现实,它进入了生产与再生产过程,因而一切事物,即使是日常事务或者平庸的现实,都可归于艺术之记号下,从而都可以成为审美的。(《消费社会》,99)(7)
技术的发展使日常生活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摄影、录像。大量的图像和符码表现出对生活极大的兴趣。我们的吃、穿、用、行全部处于一种有谋划的艺术包装中。影视、媒体为我们提供无休无止、令人惊异神迷的影像和仿真的超负荷信息。我们的日常生活因为审美的发现而成了艺术,成了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休闲文化、餐饮文化、性文化……种种文化都在号召我们要文化地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这些新技术是如何赋予生活以形式的?影视、媒体这些影像技术和视觉手段不同于语言,它超越了某种系统化的结构,通过偶像化形象来固定地指代某些意义。这些偶像化的形象,风格迥异、永远光鲜靓丽的影视红星,他们的穿着、行走的步态、包括某种不正常的姿势和眼神全都成了人们眼中流行的代码。他们怎么吃,怎么穿,怎么用,怎么住,他们做什么成了所有影视作品和媒体介绍的潜台词。在电视和影像面前,生活从来没有那么醒目地存在过。与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相比,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以前所未有的数量迅速地涌入我们的眼中。人们不再只停留在观看的层面,作为个体存在开始思考个人的存在如何呈现在日常生活中。生活存在的去蔽使得个体存在觉醒。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发现中,人意识到自己也能被审美表现,并在这种表现中获得认同和特权。仅仅认识生活是不够的,对生活的重新发现是为了改变生活。
例如我们的饮食家居,那些细致地描写日常生活的电视剧在每天晚上的黄金时间吸引着大批的家庭妇女。这些精心包装、渗透着男权意识的电视连续剧致力于将日常的烹饪做饭变成极具美德、操守、趣味和格调的享受。长长的方桌铺着精致有流苏的桌布,高烛台,充满异国情趣的餐具,代表着品位的红葡萄酒,精心制作的菜肴,色香味俱全还散发着女主人公的爱心和温情。这一切由于展示而具有了优越感。前不久才热映的韩国家庭剧《人鱼小姐》风靡中国并不是靠剧情取胜。这部连续剧在长达近两百集的内容中对生活进行了俱细靡遗的交代。那些常常经历的日常琐事,家务劳作被美化成一种生活享受。雅俐瑛正是通过高超的厨艺和超常的养生常识博得了婆婆和奶奶的好感,赢得了在婆家的地位。这位女性有着职业作家的浪漫情调和丰富的生活情趣将琐碎的日常生活变成了自我展示的T型台。这大大激发了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审美幻想。他们在长达两个月的观摩中累积实战的经验,期望赋予生活以新的启蒙,通过某种趣味儿、新鲜感以及被肯定的虚荣心将自己从被动的家务劳作中解脱出来。
韩国服饰、韩国饮食、韩国家具正是通过这样的传播渠道被消费者接受并消费。人们在这种购买快感中消费的是文化、异国情调、某种似曾相识并极度认同的审美愉悦。各种快餐,在肯德基或者麦当劳,络绎不绝的消费者打扮得新潮时尚不是为了去吃一顿美国平民的快餐,而是去赴一个争奇斗艳的聚会。酒吧、咖啡厅等等休闲场所被装饰得美仑美奂,烛光、秋千、音乐、美酒、咖啡、毕恭毕敬的服务生。这些有着18世纪法国浪漫情调的场所占据着都市繁华的商业区。
人们将自己的住所设计成图像记忆的拼贴物,想尽办法追赶一些时尚的潮流。精心设计与装修。人们汲汲于这些物的因素的堆积无非是想在阶级划分的秤杆上多加一些砝码。我们将自己居住的地方变成百货公司、主题公园、迪士尼乐园、购物中心、林荫人行道、空中文化广场、音乐喷泉等等。积极探索和培植新的审美空间。
再比如我们的身体发肤。电视中24小时轮番轰炸的广告,百分之八十都是针对女性美容的。洗发水广告、护肤产品广告、减肥瘦身广告、首饰服装广告、整容塑身广告层出不穷,百无禁忌。那些广告模特打扮得像是破蛹而出的蝴蝶,像是含苞欲放的花朵。充满着美的诱惑。这些广告促成消费的最大动力在于,美化生活先从美化自身做起,要想改变生活须先改变自我。它们想方设法鼓吹一种精致的生活、一种完美主义、形式主义的倾向。各种各样的选美活动、征集形象代言人或者品牌代言人活动,在镁光灯的聚焦和媒体的造势下都在提供一个信息,美无往而不利。形形色色的人造美女、人造部位纷纷登场表现出肉体狂欢的趋势,在极端地表现人对美的追求的同时也表现出极欲突破现实境遇的心理。报纸媒体不止一次有某女大学毕业生为了谋得一份稳定的工作,不惜整容自救的报道。这样的舆论导向侧面地反应了现代都市人的审美情结和心理症结。对个人和个人生活审美狂欢化呈现的要求无不暗含着改变现实生活的理想化的希冀。巴赫金说,“狂欢提供了打破日常生活的压抑的机会,提供了被压制者的声音在最大时可被听到的机会,提供了社会接受它通常所压制和否定的快乐的机会。狂欢的本质是它对规范着日常生活规则的逆转;狂欢的必要性源自被压制者最终对屈服于社会规范拒绝。所以狂欢的力量是从属者的日常生活中起压制和控制作用力量的对立面”。(8)
针对我们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象,费瑟斯通总结了三种意义上的呈现方式。一是艺术亚文化,也就是我在第二节中所罗列的审美发现。二是指将日常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谋划。三是指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影像和符号。对于积极追求这种审美生活的人群,费瑟斯通认为大都是些有经济消费能力和浪漫情调的人,艺术家或知识分子。费瑟斯通分析了他们的心态,认为这些人的兴趣在于,首先以纯粹的审美价值的名义使自己对生活的感知能为更多人所接受,即使被否定或者受到挑战也甘心如此。并且提供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和知识商品的价值以及如何适用于体验他们的指导。其次,旨在宣称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的亚文化中的优越性,以便其他缺少时尚、风格与感知的人能沿袭。
在费瑟斯通的分析中,我们至少可以读解出和我们前面得出的结论一致的论调,即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追求是为了以某种审美范式吁求生活的意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术中华 2005-03-30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