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口承文学的丰富早为人们所认识,但应该注意的是,这些故事(包含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诞生的初衷并不就是要讲给孩子们听。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而留存下来,是与日本社会及文化的发展和演进息息相关的。所以日本学界有一个关于“儿童的发现”的讨论。
这个讨论中有一个观点是——“作为孩子的孩子在某个时期之前是不存在的,为了孩子而特别制作的游戏以及文学也是不曾有过的。”这种观点要说明的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儿童”这一概念,是建立在西方近代科学对某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研究的基础上而确立的。在这种观念确立之前,所谓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而进行创作的“儿童文学”是不存在的。所以,当我们力图通过现今日本儿童所熟知的故事,去探视日本文化给予儿童的成长怎样的精神食粮时,我们应当对这样的讨论有所了解。
关于桃太郎
桃太郎是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桃太郎故事的大致情节是:老奶奶在河边洗衣服,捡到了一个桃子,桃子里有一个小男孩。没有孩子的老夫妇就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取名桃太郎。桃太郎长大后,带着狗、鸡和猴子到鬼岛去扫荡魔鬼,带回了很多的珠宝,和老爷爷、老奶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民间故事往往有很多的异文,桃太郎故事也一样,以上介绍的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异文。学术界也从各种视角对桃太郎故事进行讨论。在桃太郎的形象上,有的认为桃太郎征服魔鬼的精神是对传统的日本精神的继承。有的将这种征服行为引申为侵略行为,从而解释日本民族的好战性格。还有的将桃太郎作为英雄男儿的代表性人物,认为他的形象及行为反映了日本社会的一种思潮:日本国民向海外发展的雄心壮志及其成功。当然人们也可从民俗角度入手研究,更多地侧重于故事的民俗学意义。
据考证,桃太郎故事早期出现在江户初期的赤本里(赤本是江户时代的一种儿童读物,红皮并有插图)。在这种早期的读物中,桃太郎不是直接从桃子里生出来,而是老奶奶吃了一个从上游漂来的很好看的桃子后,突然变得年轻并怀了孕,生下的孩子就叫桃太郎。这种类型的桃太郎故事称为“回复青春型”或“返老还童型”。
日本学者认为这种吃了桃子能变得年轻,并且长生不老的说法,很可能来源于中国有名的西王母的仙桃传说。日本也有名叫“西王母”、“东方朔”的谣曲(日本古典戏剧“能”的剧本)。民间流传着桃子是三千年开一次花而结出的灵异之果,桃太郎的故事与这样的流传应有关系。但是,上述回复青春型的故事中,桃太郎的出生为胎生,属于平凡而普通的人间事象,奇异之处在于人吃了桃子后变得年轻并怀孕。
之后,桃太郎的故事进一步演化,桃太郎由胎生转为“果生”,也就是目前我们经常读到的桃子里生出桃太郎,这种类型的桃太郎故事被称为“果生型”。果生型后来淘汰了回复青春型。出生方式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故事的趣味,使桃太郎故事更富有美丽的幻想意味。
“果生型”故事不仅日本有,也见于其他国家的民间故事。除了桃太郎外,日本还有从胡瓜中生出的瓜姬、从竹节中生出的竹姬;朝鲜也有瓠王的故事。这些从植物中生出的孩子后来或者成为英雄人物,或者成为传奇人物。这是一种具一定普遍性的、把植物作为生命母胎的信仰。万物有灵论也许是这种信仰产生的最早源头,后来又与英雄人物的非胎生信仰相结合,加上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桃太郎的诞生故事也就得以出现。
桃太郎故事的后半部分内容主要是鬼岛伐鬼获取宝藏,所以民俗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桃子在民俗中的象征意义及作用。经常被人们论及的是民间信仰中桃子驱逐鬼邪的功能,并且认为日本的这一信仰极有可能是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自上古时期,汉民族就有将“桃实”当作禳恶除鬼的吉祥物的风俗,现在许多地方也还留存着门口悬挂桃叶的风习。当今的日本社会也有这种习俗。比如“在新年里,人们常常用三四片桃叶,围以稻草,中间置一蜜橘作为饰物,放置于汽车头前,从豪华轿车到送货卡车,几乎都有此饰物。也有一些人家,将此饰物悬挂于侧邸的‘玄关’(日式住宅的前门、正门)之侧。”
以桃子驱鬼的记载,在日本最早见于《古事记》的“黄泉之国”中,伊耶那岐被黄泉丑女、八雷神和一千五百名黄泉军追赶,被追到黄泉比良坂下时,伊耶那岐取了长在那里的三个桃子朝追兵扔去,追兵们一下子都逃散而去。伊耶那岐就对桃子说:“你要像现在帮助我一样,当生在苇原中国的众生遇见忧患的时候,你也去帮助他们吧!”然后,就替桃子命名为“大大神实命”。周作人曾为此作注释说,用桃子去击退黄泉丑女等,是用桃子躲避鬼的缘起,这大概是受到了中国的桃弧疾矢的影响。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07-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