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仰海峰]一部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研究力作
——读《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
  作者:仰海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9-06 | 点击数:7995
 


   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于国内学界而言,即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引进和深入以及对日常生活研究的展开,列斐伏尔的一些重要思想,逐渐被介绍进来;说陌生,是因为20多年来,虽然有一些关于列斐伏尔的论文,但列斐伏尔思想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他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何以形成、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所针对的是何种社会、他的思想在前后期是否存在着变化等,这些问题对于国内学界来说,并没有得到深入的讨论。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当下中国人也越来越陷入到了消费时代的日常生活结构中,应该说,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更能理解列斐伏尔针对消费社会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我们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切身体会。正是在这样的思想与历史语境中,刘怀玉教授研究列斐伏尔的专著——《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以下简称《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出版了,这是国内学者研究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第一本专著。

  全书共分十章,约34万字。第一章对国内外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与反省,介绍了列斐伏尔思想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提出了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概念的前后期转变问题,这也是作者讨论列斐伏尔思想的框架。在三卷本的《日常生活批判》的第一卷中,列斐伏尔接受了经典解释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分法,以异化理论为框架,主要批判日常生活中意识形态层面的异化问题,这时日常生活还没有进入到社会生活的核心。而在后两卷中,列斐伏尔意识到社会历史的变迁,特别是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日常生活已被消费社会所控制与规划,它既平庸,但又神奇,怎样破解它,这构成了列斐伏尔的主题。作者的这一讨论,打破了将列斐伏尔前后思想置于同一理论平面的研究框架。第二至第四章,作者主要分析了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形成过程,以及在这一理论形成过程中列斐伏尔所受到的理论影响。在这里,作者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列斐伏尔如何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怎样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入到日常生活批判的过程。早年的列斐伏尔虽然也在采用当时的一些正统马克思主义术语,但由于深受法国本土关于黑格尔与马克思关系研究的影响,其理论起点就反思传统解释,并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推进到日常生活批判领域。在这一部分,《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揭示了超现实主义、法国的黑格尔主义(科耶夫与伊波利特的解释)、尼采、存在主义等思潮对列斐伏尔的影响,这也是列斐伏尔早期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思想来源。第五到八章,《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主要分析了后期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列斐伏尔以消费社会与现代性为理论背景,特别揭示了资本主义当下发展阶段的特征:即“消费被控制社会”中日常生活的平庸化与神奇化。在消费社会,日常生活被符号化,在科层制的作用下,日常生活领域被划分为许多次体系,使人们在这些次体系中既感到日常消费的快意,同时在深层上更加依赖于这个社会。这是现代性的恐怖主义,它会使一切价值与意义消解。这部分构成了全书讨论的重要主题。第九章讨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解放理论。在这一章节,作者讨论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列斐伏尔提出的“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的解放思想,这是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指向。在这一主题下,列斐伏尔将日常生活的解放与都市化联系起来,将哲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坚持了马克思的改造世界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哲学美学化的倾向。二是如何定位列斐伏尔这一时期的思想。《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认为,列斐伏尔走向了“后马克思哲学”。作者的评论以列斐伏尔对马克思“生产理论”为基础。这一时期的列斐伏尔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理论提出了批判,强调消费社会中“再生产”的意义,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这三个层面一起革命的总体性解放理论,在其理论主旨上,以文化革命取代了经济与政治革命,这是列斐伏尔解放思想的主要理念。第十章,作者主要讨论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空间转向问题。按照我的看法,列斐伏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有两点:一是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一是空间理论。在第九章中,列斐伏尔已经将日常生活的解放与都市化进程联系起来,而都市化进程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空间规划。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入手,空间规划本身就体现了资本对社会生活的制约权力,这种权力与对身体的制约是一致,这是列斐伏尔将日常生活研究进一步微观化的表现。但在这里,列斐伏尔也开启了新的主题:即空间的政治与解放问题,这构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通读全书,我感到有如下几点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研究列斐伏尔思想的专著,对于国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来说,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对于我们从马克思哲学出发来面对当代思潮具有借鉴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引进国内已有二十多年,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但对于一些重要的人物与思想,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列斐伏尔的研究就是如此。作者以详实的资料和精心的文本解读为基础,对列斐伏尔早期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梳理与讨论,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列斐伏尔思想的转变过程,丰富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果。在讨论列斐伏尔思想的过程中,作者始终以马克思哲学思想为基础来讨论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马克思的关系,并提出了后期列斐伏尔的“后马克思哲学”等看法。作者的这些讨论表明,没有对马克思哲学的深入理解,也就无法真正地驾驭列斐伏尔的哲学,否则就会陷入到列斐伏尔的思想之中,这正是我们在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需要警醒的。作者在这方面的讨论,值得我们关注。

  第二,通过讨论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作者提出了一些关乎当下现实的问题。后期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思想的提出,其历史语境是西方自战后消费社会的产生以及都市化的快速进程,正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人们的日常生活结构及其价值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要问题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与思想语境中受到了挑战。消费的普及化与都市化的快速发展,这也是当下中国正在发生的过程,这一历史进程对中国人的思想与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作者对列斐伏尔的讨论,对消费社会与日常生活关系的剖析,虽然是在学理的层面展开的,但有着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学术关怀,对于我们面对当下历史生活,有着借鉴意义。

  第三,作者对列斐伏尔后期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定位,即开启了“后马克思哲学”的分析。作者做出这一定位,不仅针对的是列斐伏尔对马克思的理论态度,也是将列斐伏尔置于思想之中得出的结论。这也表明,列斐伏尔不仅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上存在着前后期的转变,而且也存在着从日常生活批判向空间理论批判的后马克思哲学转变。这对于理解列斐伏尔思想的总体进程,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金无足赤”,我认为,《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一书还有着进一步完善的空间。第一,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是一种带有美学意味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批判,并以再生产这个概念为基础。列斐伏尔在何种意义上讨论再生产?怎样看待再生产理论与马克思的生产理论?这涉及到对马克思生产理论的理论问题,实际上也涉及到对《资本论》的理解问题。第二,后期列斐伏尔在日常生活批判中引进了“空间的生产”理论,这一理论对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些都涉及到马克思哲学在当代发展中的基础理论问题。我们期待作者在以后的研究中,带给我们更深的思考。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实践与文本 2006-04-2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吴宁]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
下一条: ·[王德胜 杨光]“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边界”问题
   相关链接
·[庄钧然]从信仰空间看瓦猫信仰的动态建构·[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
·[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陈思涵]“工夫”的双重指向:茶事与人情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赵帅鹏]跨媒介叙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化”的角色形塑及生活转向
·[陶子煜]当局者观·[苏长鸿]民俗仪式理论对当代学校教育研究的启示
·[刘璐瑶]风险社会语境下当代日常生活仪式的变与不变·[安可然]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手艺传承
·[徐赣丽]如何回到生活:手工艺产业化之路·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沈燕]民俗学之都市养老研究的路径
·[李牧]民俗与日常生活的救赎·[周星]关注世事变迁、追问“生活革命”的民俗学
·[韩若冰 黄潇婷]“日常生活”视角下黄河文化与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孟令法]越界—虚构化行为:仪式生活与图像叙事的非常态表达
·[罗瑛]景颇族日月神话的仪式与日常生活实践·[陈星煜]坚定开辟当下生活世界的民俗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