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汪民安 冯珠娣 赖立里:身体,日常生活与政治
  作者:汪民安 冯珠娣 赖立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9-05 | 点击数:16686
 

  对谈工作组:
  设计策划:罗红光
  摄影:《对谈》制作组
  时间:2003年10月22日
  地点:北京三里屯北小街“金谷仓”

  对谈学者:
  汪民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责任编辑
  冯珠娣(Judith Farquhar) ,美国北卡大学人类学系,主任

  对谈主持兼翻译:
      赖立里, 美国北卡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研究生

 

  赖立里(以下简称主持):您二位分别都在编辑关于"身体"的书籍。能否先请介绍一下,你们为什么认为"身体"这个题目很重要?

  冯珠娣(以下简称冯):在美国这个研究方向是有历史渊源的。1987年美国的两位医学人类学家写了一篇文章,"关心的身体:身体人类学导论"(The Mindful Body: A Prolegomenon for an Anthropology of the Body),提出:医学人类学基本上是关于身体的人类学。作者之一(Margaret Lock)是我正在编的这本"身体"读本的合作者。医学人类学在美国大学课堂上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论题,由于87年那篇文章影响非常大,很多人类学的老师都希望能有一个读本是关于身体的人类学的研究。我正在编的这本书包括十部分,第一部分是经典人类学对身体的论述;还有一些历史的、哲学的、科学学、文学和大众文化的等等,我希望将来这本书可以用于大学的课堂教学。

  汪民安(以下简称汪):我编的这本书的题目是《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包括四个部分:身体与哲学;身体与生命政治学;性别与身体;消费文化与身体。 我之所以编这本书,是随着自己研究而伴生出来的兴趣使然,对尼采以来的欧洲思想我有过一些涉猎,他们讨论身体的多样方式让我震惊。很早前我就读过柏拉图的《斐多》,里面谈到灵魂与身体的关系,柏拉图在那里拼命地贬低身体,因为他特别强调智慧、真理、知识、理念,而身体永远是通向智慧、真理、理念和知识的障碍,因此,一个哲学家或一个爱智慧的人应该抛弃身体,因此,死亡是无足惧的――死亡仅仅是身体的死亡。只有身体的欲望被压抑,或者说,只有身体死亡了,灵魂才能更加活跃起来,智慧之路也才能更加畅通。将柏拉图的这种观点和尼采的观点进行对照,就会发现,围绕着身体的观点既是丰富的,截然歧异的,也是引人入胜的。

  冯:我非常喜欢从哲学意义上对"身体"进行历史追溯。可以看出,在哲学史上,身体是对应于意识、知识的障碍,身体的生命是短暂的因而也是那些普世概念要超越的时间上的障碍。"超越"这个概念本身就是相对于身体作为一个庞杂的、本地的、局限的概念来定义的。所以"超越"的概念需要作为意识和知识的障碍的身体。没有身体,超越的概念就没有意义了。

  汪:对。超越性的概念的反面基本上都是些感性的东西。柏拉图实际上对整个感性的领域都是持否定态度的,除了身体之外,还包括艺术、诗歌。这些东西都是不确定的,是与知识相反的,是通向意识和知识的障碍,而只有确定性的知识、理念,只有那些普世性的诉求才被他赋予了更高的价值。柏拉图开始建立了身体与灵魂的二元对立,这一二元论后来在基督教中,尤其是在奥古斯丁那里又重新得到了改写。在基督教思想中,上帝的观念类似于柏拉图式的理念,正如身体永远是理念的一个障碍,身体也是接近上帝的一个障碍。这样,在整个中世纪,对身体的压抑有增无减,身体被认为是滋生罪恶的源泉。

  冯:从中我们也可以想到,在中国是缺少"柏拉图"式这样的哲学传统背景的。中国面临的问题是,西方哲学背景下的问题放到中国环境下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主持:我们也许可以从这个问题开始:为什么要研究身体?这样的问题,回答通常是从哲学史开始的,今天我们是否也从哲学开始谈起。

  汪:如果说,中世纪将身体看做是罪恶的渊薮的话,那么,17、18世纪以来的欧洲思想并没有在道德方面来严厉谴责身体。但是,身体仍旧被看成是知识的对立面。对世界的认知、对大自然的认知成为哲学的核心任务。无论是笛卡尔的理性主义还是培根的经验主义,都将知识的获取视作是新时代的使命。只不过二者信奉的途径和方式不一样而已。笛卡尔对现代欧洲哲学的塑造十分重要。笛卡尔将“我”定义为“我思”(cogito),在这个“我思”这里,就不存在身体的成分。在人和世界这一核心性的认知关系中,身体基本上找不到什么位置了。笛卡尔不太相信身体对外界的感知,而是相信存在着一个普遍理性,认知交给了这个普遍理性,这个理性存在于人的意识中,和身体无关。人们将笛卡尔这种哲学传统称作是意识哲学或者是主体哲学,在这种传统中,身体不再像中世纪那样被看作是罪恶的象征,但仍然不是哲学的重心。现代欧洲的意识哲学传统还是把人分为两部分,即精神性的意识和身体这两个部分,与意识相关的这种认识论一直贯穿现代哲学,并构成了现代哲学的核心内容。身体在这个认识论传统中无关紧要。

  冯:对,我同意你的观点。笛卡尔式的二元对立已经在欧美的哲学和语言中深深扎根了。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现象学避免了这样的二元对立。您是否认为在身体这一问题上,现象学对现代的欧陆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从而使身体重新获得了人们的重视?

  汪:现象学当然是对意识哲学的一个批判。胡塞尔(Edmund Hurssel)、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和梅洛-庞蒂(Melau-Ponty)都对笛卡尔的二元对立展开了批判。就身体而言,马赛尔·莫斯(Marcel Mauss)、梅洛-庞蒂以及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这一与现象学相关的传统,将身体和意识的关系重新作了反笛卡尔式的思考。他们努力消除身体和意识的对立关系,这个传统十分重要。但从我个人的角度讲,我认为尼采是最重要的,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对黑格尔主义的批判是最重要的出发点,我对身体的关注,以及我对身体的理解,主要还是来自尼采,以及深受其影响的福柯(Michel Foucault)和德勒兹(Gilles Deleuze)。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当代文化研究网 2005-3-2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日常生活: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切入点
下一条: ·[德赛图]《日常生活实践》序言
   相关链接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张隽波]民间抗战历书的视觉形象表达与政治话语建构·[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
·[王子麒 鞠高然]具身性范式下的群体认同与流动边界·[王静]职业重塑与身份置换:乡村分娩医疗技术与身体权力转向
·[孙小淳]从“积淀”中来:非遗劳动号子的基因档案、气理机制与身体想象·[彭树欣]身体现象学视域下的礼
·[李鑫睿]“吸猫”:都市趣缘群体的民俗交流实践·[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
·[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胡玉福]手作体验中身体经验的转化与诠释:基于广绣体验活动的实践
·[葛颖娅]非遗表演中的身体展演研究·[邓婧怡]“非遗”视域下鄂尔多斯传统舞蹈的历史记忆与身体实践
·[陈思涵]“工夫”的双重指向:茶事与人情·[祝鹏程]谁之传统,传统何为:对当代北京相声传统化实践的考察及反思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